关于整合砖瓦用粘土资源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海安县地处平原地区,高程较低,地貌平坦,砖瓦企业通过“农田高垛平改”的方式获取粘土资源的空间越来越小。本文旨在探讨粘土资源整合新途径,破解砖瓦企业资源利用的瓶颈,从而保护自然生态有计划调控、由行政审批到市场运作的转变。至2006年底,全县粘土资源全部走向市场公开化。2010年底已经建成网络电子交易平台,并制定了粘土采矿权出让和转让交易规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矿业权进场交易规则体系,全部实行粘土采矿权出让网上挂牌交易。2004年―2010年全县共出让粘土矿产资源359宗,,。
整合粘土供应渠道,由农田取土到水下捞淤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土源短缺、水源不畅的问题,鼓励砖瓦企业参加内河疏浚,把砖瓦窑企业取土与农村水利建设、农田土地平整和农村环境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严禁所谓“农田高垛平改”取土;严禁城市规划区取土;严禁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海安县编制了河道淤泥制砖专项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以加强河道清淤制砖规划实施管理。调研、制定、并由县政府出台了政策文件,全面停止砖瓦企业在农田取土的审批,全面推进窑业取土与农村小型水利结合工作,采取免征营业税、实行电价优惠、提供服务绿色通道等措施,推进砖瓦企业向水中取土,为引导砖瓦企业实现淤泥制砖产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整合粘土利用方式,实现由粘土制砖到淤泥制砖的转变
淤泥制砖是将河道中沉积的淤泥,通过捞淤、除杂、风干等技术处理后,进行二次利用,变废为宝。因其成本较低,又不影响砖瓦质量,现已逐步被窑业主所认可,并为消费者所接受。近年来,他们积极探索推广河道清淤制砖产业化路子,把砖瓦企业自主自发捞淤制砖,向政府规划、专业清淤、企业使用产业化模式上引导。海安县国土局采取示范带动、技术推动、政策拉动、整体联动“四轮驱动”的办法,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河道淤泥制砖的产业化路子。同时组织开展淤泥制砖适用方法思考,通过除杂程序、高围筑土缩短风干晾晒周期的方式,攻克了全淤泥烧结多孔砖的技术难题。
全县现已建立18支专业清淤队伍,装备挖泥船18条,运泥船50多条,在农村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门路。目前,全县窑业制砖淤泥使用率已达到90%以上。海安推广河道淤泥制砖实现资源利用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统一,2006年以来,每年使1000多亩农田免遭挖损(),同时为政府节约水利经费投入。河道淤泥制砖产业化 “海安模式”为全省淤泥制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示范成果,得到了省市经贸、国土、墙改等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也被周边县市政府、国土等部门所重视,扬州、江都、高邮、镇江、兴化等市县领导先后来考察和效仿。
整合粘土监管方法,实现由单一监管到全面监管的转变
海安县实施粘土矿开采、使用全面监管,做到依法履职闸门紧、包区监管全程到位。为维护正常规范的矿业秩序,提高矿产资源监管水平,不断丰富南通市首次提出的“片警式”监管之内涵,实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并轨监管。按照“分层级、包区域、定人员”的原则,健全了县、镇、村、组、农户五级监管网络,矿产资源由“一家管”变为“大家管”。县局完善了包括砖瓦企业粘土使用、生产情况、取购土情况等内容的“片警式”监管台账,国土所定期现场验收,推行外
关于整合砖瓦用粘土资源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