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少 阴 肾 经
第一页,共四十页。
第二页,共四十页。
一、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绕内踝后→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肾、络膀胱。
体表:腹正中线旁开0·5寸→胸正中线旁开2寸。
其直者:中,属心包,穿横隔,络三焦。
其支者:从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端。
其支者:从掌中至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页。
二、联系脏腑器官:
心包、三焦
三、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心痛,心悸,心烦,胸闷,胸痛;
:不寐,多梦,癫狂,痫证,小儿高热惊厥;
: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证。
:胃痛、呕吐。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页。
四、腧穴:本经共9穴,起穴天池,止穴中冲。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功效】清热宁心,疏经活络,降逆止呕。
【主治】
1.心系病:心痛,心悸,胸痛。
2.胃疾:呕吐,胃痛,中暑,泄泻。
3.暑热病。
4.肘臂痛。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页。
【配伍】
①配委中可凉血解毒主治急性高热、急性胃肠炎(四弯穴);
②配内关、中脘可调理肠胃主治胃痛、呕吐。
【操作】~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可灸。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页。
(经穴)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清热宁心,舒筋活络。
【主治】
(1)心疾:心痛,心悸。
(2)胃病:胃痛,呕吐。
(3)热病,疟疾。
(4)癫狂痫。
(4)臂痛。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页。
【配伍 】
①配水沟治疗癫狂;
②配大杼、大椎治疗疟疾
③配心俞可益心气主治心悸。
【操作】~1寸;可灸。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页。
(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操作】~1寸;可灸。
第二十九页,共四十页。
【主治】
(1)心悸,心胸胁痛。
(2)休克,无脉症,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
(3)胃痛呕吐,呃逆。
(4)失眠,癫狂,痫证,郁证,偏头痛。
(5)中风偏瘫,肘臂挛痛。
(6)热病,疟疾。
(7)眩晕症
第三十页,共四十页。
[配伍]
(1)配太渊,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2)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3)配三阴交、合谷,有益气行血,行瘀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
(4)配神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5)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呃逆。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页。
现代研究
1、对心率的双向调节作用。
2、对心功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3、缓解心绞痛。
4、对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5、对抢救过敏性休克由显著疗效。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页。
劳宫(荥穴)
【定位】在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功效】清热开窍,宁心安神。
【主治】
(1)急症:中风昏迷,中暑,心绞痛。
(2)胃火:口疮,口臭,鼻衄。
(3)神志病:癫,狂,痫。
(4)鹅掌风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页。
【配伍】
①配人中、大陵可清心泻火主治口疮、口臭。
②配涌泉可治疗癫狂。
【操作】~;可灸。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页。
手厥阴心包经小结
1、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三焦。
体表:从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内侧正中下行,止于中指端。
支脉从掌中至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本经腧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共9穴。
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包、三焦。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页。
2、取穴要点:
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取曲泽。
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3寸取间使;腕横纹上2寸取内关。
握拳时中指尖接触处取劳宫。
3、刺灸操作注意事项:
内关、间使、郄门等穴,针刺时如出现触电样麻感向中指端放散,应立即退针,避开其下方的正中神经,以避免针刺后遗感。
第三十六页,共四十页。
穴名
特殊主治
主治共性
曲泽
暑热病
1心胸病
2神志病
3胃病
4所过局部病
间使
疟疾
内关
眩晕
大陵
劳宫
急证
中冲
急证
4、特殊作用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页。
测评
,治疗心、胸、胃病证的是( )。、阴乔脉的腧穴
足少阴肾及心包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