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三) 平仄
平仄是形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字句要论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毛泽东讲"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平,是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仄,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近体诗平仄的规律看起来复杂,但我们可以从掌握它的基本格式入手,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这样就能以简驭繁,便于理解和记忆。近体诗平仄的规则主要有两点:
一是要平仄相间以求声调的抑扬顿挫。如果以"平平"和"仄仄"为单位,那么平仄相间无非两种形式:"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但是这样在只 构成四个字,而近体诗是五言或七言,要构成五言的诗句,就要在"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的后面或中间再加上一个字,这就形成了四种形式:
(甲) 仄仄平平仄
(乙) 平平仄仄平
(丙) 平平平仄仄
(丁) 仄仄仄平平
这是近体诗的基本句式。七言的近体诗只是在这四种基本句式前后加上相反的平仄:
(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不同格式的律诗。
第一种是五言的仄起仄收式。句式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如果在每句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就造成了七言的平起仄收式。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 | – - | – - | | –
(甲)细 草 微 风 岸 (乙)危 墙 独 夜 舟
- – - | | | | | – -
(丙)星 垂 平 野 阔 (丁)月 涌 大 江 流
① | – - | – - | | –
(甲)名 起 文 章 着 (乙)官 应 老 病 休
- – - | | ① | | – -
(丙)飘 飘 何 所 似 (丁)天 地 一 沙 鸥
("一"代表平,"|"代表仄。加圈的表示这个字的平仄和四种基本句式中的平仄不合。七言不举例。)
第二种是五言的平起仄收式。句式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如果在每句的头上加上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仄收式。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 – - | | ① | | – -
(丙)空 山 新 雨 后 (丁)天 气 晚 来 秋
① | – - | – - | | –
(甲)明 月 松 间 照 (乙)清 泉 石 上 流
- – | | ① | | – -
(丙)竹 喧 归 浣 女 (丁)莲 动 下 渔 舟
① | – - | – - | | –
(甲)随 意 春 芳 歇 (乙)王 孙 自 可 留
第三种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式。句式是丁乙甲丙、甲乙丙丁。如果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也就成了七言的平起平收式。
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 | | – - – - | | –
(丁)城 阙 辅 三 秦 (乙)风 烟 望 五 津
- – | | | | | – -
(丙)与 君 离 别 意 (丁)同 是 宦 游 人
| | – - | – - | | –
(甲)海 内 存 知 己 (乙)天 涯 若 比 邻
- – ① | ① | | – -
(丙)无 为 在 歧 路 (丁)儿 女 共 沾 巾
第四种是五言的平起平收式。句式是乙丁甲丙、丙丁甲乙。如果前面加入相反的平仄,就成了七言的仄起平收式。例如李商隐的《晚晴》:
- – | | ① ① | | – -
(乙)深 居 府 夹 城 (丁)春 去 夏 犹 清
① | – - | – - | | –
(甲)天 意 怜 幽 草 (丙)人 间 重 晚 晴
- – | | ① | | – -
(丙)并 添 高 阁 迥 (丁)微 注 小 窗 明
| | – - | – - | | –
(甲)越 鸟 巢 干 后 (乙)归 飞 体 更 轻
上面这四种格式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第二两种是首句不入韵的,它们或者是甲乙丙丁、甲乙丙丁;或者是丙丁甲乙、丙丁甲乙。另一大类是第三种和第四 种,它们都是首句入韵的,因为只有首句入韵才能够平收。它们和第一、第二种相比只有首句不同,第三种形式是把一的句改为丁,第四种形式是把二改为乙。因为 上面所列的甲、乙、丙、丁四中基本句式中甲和丙是仄收的,所以不能入韵。首句要入韵,就必须改为乙和丁,因为乙和丁是平收的。
二是以"粘"、"对"循环的原理组接个首诗中的各个句子。所谓"粘",就是后一联的出句第二字必须和前一联对句第二字平仄一致。也就是说,前一联对句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