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构建的思考及建议
对中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构建的思考及建议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特征是能够反映计量对象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市场价格,这符合会计信息系统论中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活跃有序公平的资本交易市场。中国制定公允价值准则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现有中国资本市场不活跃、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等情况,要达到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就必须细化公允价值准则的相关规定,以降低公允价值运用过程中的难度,增强公允价值准则的实践操作性。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准则;会计信息系统;决策有用观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170-04
引言
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在中国全部上市公司和部分非上市公司中得到较好地运用,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贡献,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新准则特点之一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在中国经济运行发展中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现有会计准则体系中,关于公允价值运用的相关规定,分散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多项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形成单独的准则。为了有效、统一地规范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进一步规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并保持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借鉴了《中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IFRS13)中的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于2012年5月17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国正在加快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构建的步伐[1]。
美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早,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相关准则中已经涉及到公允价值的规定,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FAS)105、107、115、119、126等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进行表外披露等,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准则体系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正式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FAS157)“公允价值计量”,随后,根据实践反馈和理论研究,又对FAS157进行研究,至此,美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包括两部分构成,即单一的公允价值准则和散见于其他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披露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于2005年9月正式将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制订计划提上日程,并于2009年、2010年发布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2011年5月12日正式发布了第13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构建也是采用单一准则和其他准则条文并存的方法,与FASB类似。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构建做了深入研究。路晓燕[2](2006)在从金融工具和非金融工具角度,比较了公允价值计量在国际上的运用,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作了划分。葛家澍、窦家春[3](2009)研究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列报和披露问题,认为由于在缺乏活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对中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构建的思考及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