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高等院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高等学校的资产规模和利用效率一直备受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关注,不断地加深人们对固定资产性质的认识,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力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探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是当前高校会计人员重点研究课题。主要对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75-02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高校固定资产一般按下列两种方法进行分类:第一种分类,按国家教育部分为十六类:房屋及建筑物、仪器仪表、土地及植物、电子设备、机电设备、文体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行政办公设备、标本模型、量具和器具、文物及陈列品、工具、图书、家具、被服装具和牲畜。第二种分类,按高校会计制度分为七类:房屋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交通运输工具、图书资料、其他固定资产。
一、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很多高校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建立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以对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到处置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进行约束。由于缺乏统一的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等配置标准,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造成配置标准不统一,无法做到科学、公平、公正、合理,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造成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例如部分单位公房闲置或出租、公车私用等,有的设备每年只使用数小时,多年闲置,缺乏保养,损坏严重,最后只能淘汰或者以较低残值处理。
,家底不清。由于管理存在问题,有的高校的固定资产存在账存和实存不符的现象。具体表现:一是高校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收付实现制是指收入和费用是以现收现付为基础来确认会计核算的一种方法。体现在固定资产核算上就是款已全部付清后才能验收入账,而实际操作中有许多特殊的情况,如预付部分贷款购买设备、基建项目已竣工但建设资金需分几年付清,这就造成设备和房屋已使用多年而长期不办理入账手续的现象。二是捐赠收入不及时办理入账手续,使账外资产大量存在,虚增盘盈。三是对于报废、破损、外调、变价处理的固定资产不按程序审批,徒有账目,而实物早已不存在。四是部门之间分分合合,或部门之间相互调用,不按正规程序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出现盘点时实物在教务、账目在后勤的局面。五是保管人员更换时交接手续不完善,造成资产流失和账目不清。
。根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部分高校教室、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仅为60%。另据国家教委统计数据表明,全国高校设备仪器利用率仅有20%。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难以做到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调剂余缺,物尽其用。使资产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资产效益不能充分的发挥,再加上使用人员缺乏正确的操作,设备使用寿命的缩短,形成了极大的浪费。
二、高等院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高等院校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