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千古黄鹤楼
3
千古黄鹤楼
武汉的黄鹤楼,位于蛇山的黃鶴磯頭。地处华夏要冲,凌黄鹄之巅,控龟蛇对峙,扼江汉合流,渊临鹦鹉,俯瞰晴川,巍然矗立,气势恢宏。是最让武汉人津津乐道的地方。
其实黄那首诗,飘然而去
5
……
一个黄鹤楼成就了一个诗人,一首诗更引来了无数风流人物,这是黄鹤楼的幸运。正是这些骚人墨客铸就了黄鹤楼的永恒,铸就了诗人崔颢的永恒。黄鹤楼盖过了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虽然有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勃?腾王阁序?的支撑。黄鹤楼自唐以来,准确的说,自崔颢以后,登临的人士不记其数,许多人直奔黄鹤楼,不如说是奔崔颢而来。登临即席挥毫者有之,登临而归后咏诵者有之,梦游登临者有之,长忆登临者有之。李白来了、白居易来了、陆游来了、张居正也来了,到黄鹤楼成了一种愿望,一种欣慰,一种寄托。那位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的爱国将领岳飞在黄鹤楼,抚剑请缨,感慨万千,壮怀剧烈:“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漏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其心日月可鉴,江水可戚。毛泽东,这位浪漫诗人在1927年的血雨腥风前夕,来到黄鹤楼,站在蛇山之巅,面对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倚危把酒,怀古思今,心潮难平:
5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酎滔滔,心潮逐浪高。〞忧国忧民可感苍天。当然,不得不说李诗仙。据说兴致勃勃的大诗人李白到了黄鹤楼,景色不错,心情很好,可能又喝了不少酒,那个诗瘾就上来了,这么有名的黄鹤楼没有他的题诗留名那是遗憾,那是欠缺;何况还有一帮好友的怂恿,李白飘飘然,那就写吧。不巧看见了崔灏的诗,崔诗如一盆冷水,从头到脚,一时李白灵感不现,兴趣全无。他是万人敬仰的大师呀,只得故作轻松。“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既生瑜,何生亮,可见他当时的笑可能比哭还难看,他为难呀。不过大师李白的“一锤定音〞,让崔颢和?黄鹤楼?在诗史中的地位牢不可破,也算在恨愤中做了件好事。李白当时一笑了之,未免言不由衷,终难以释怀,他惦记这个事呢,这个崔灏难堪了李白一回,让他颜面全无,他心里那个恨呀,总希望有一天可以报一诗之仇。后来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自然在黄鹤楼送别,朋友情深,依依不舍,
7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信手拈来,将黄鹤楼雄伟壮丽、登高望远的意境描写的非常美妙,成为千古绝唱,也算回敬了崔灏一拳,一解心头之恨。这还不算,后来,李白在游金陵凤凰台的时候,还特地仿效崔颢的诗,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三山半落青天外,两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样的七律,一样的借古讽今,而且用的也是同一个韵,清楚是挑衅。诗是好诗,只是李白一代诗宗,诗才无纵,磊落磅礴,偏要学步邯郸、东施效颦,未免小鸡心肠,足见李白的小气,耿耿于怀。
如今,厮人已去,黄鹤楼尤在。千余年来的黄鹤楼命运多舛,风雨里她倒下了许屡次,但她每次都坚毅地站了起来,一次比一次挺拔,一次比一次壮丽,在浪花淘尽英雄的长江边,注视着这片古老大地的兴与衰、成与败。黄鹤楼不仅仅是一幢高楼,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处文化的堆积,一种化灵魂的触动。如今黄鹤楼早已不在旧址,而搬迁在蛇山之上。蛇山不过是一个小土丘,只因从平原中突兀而起,如一条游龙,自北方逶迤南下,首枕万里长江,尾隐于远方迷茫云雾之中,与对面的龟山遥相照应,在平原显得十分珍贵。
8
今天,登临黄鹤楼,不用斗诗,不用吟诗。从鹅池旁人声鼎沸的小道,走入落梅轩后的竹林,从喧闹到宁静,只一步之遥。一路往上走,欣赏着树木的碧绿苍翠,思绪跟着天马行空起来,很快到了山顶的一片空阔之地,心境也平静而简洁起来。 只见楼更高了,黄鹤楼巍然屹立,气吞云梦,势连衡岳;楼更靓了,黄鹤楼璀璨夺目,溢彩流金,雄奇壮丽,令人叹为观止。也不用爬楼,现代工具把我们变成懒人和庸人。还没念完崔颢的诗,电梯已把我们送上黄鹤楼顶。好一个居高临下,极目远眺,楚地风光尽在眼底。眼前的长江,依旧是古人诗中奔腾不息的浩浩长江;眼前的黄鹤楼,依旧是洋溢着大家气势和深邃文化气韵的文化名楼。
我看见了,滚滚长江,破三峡而出,携洞庭之水,在荆楚大地九曲回肠。迢迢汉水西来,在黄鹤楼前与长江集合,使长江更加波澜壮阔。滔滔江水,生生不息,直向天边流去,看不到它奔赴的尽头,只有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千古黄鹤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