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善孝为先”
王 挺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百”者,多也,“善”者,好也。意思是在有很多好事要做的情况下,孝敬父母应该放在首位。“百善孝为先”,是中华孝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观点。深入地理解这一思想观点的内涵、要关爱。敬重、关爱的具体要求是,子女对待父母应将内在的敬爱之心表现出来。对父母亲说话态度要恭敬,语言要亲切。对父母的教导和正确的意见,要认真地听取。在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有分歧时,要委婉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要顶撞父母,使父母生气。工作忙,不能按预定时间回家探望时,要给父母亲打个电话。出远门时,要告诉父母亲出行的时间、地点,免得亲人挂念。要记住父母亲生日。要急父母亲所急,想父母亲所想。不要把父母亲当作“包袱”、“累赘”。更不要嫌父母说话罗嗦,要耐心听,细心地和父母亲交流思想,加深感情。
二、对父母亲要进行物质奉养、精神奉养和劳力奉养。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进行物质奉养,是最低要求。替父母亲干点家务活、劳力活,是最普通的要求。对父母亲进行精神奉养,才是最重要的奉养。所谓精神奉养,主要是指多和父母亲聊天、谈心,了解父母亲的思想情绪、心理状态、精神需求,针对性地帮助父母亲解疑释惑,达到使父母亲心情愉悦的目的。
当然,我们说精神奉养重要,并不是说物质奉养、劳力奉养不重要。这要看具体情况。在父母亲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时候,对父母的物质奉养就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三、要经常关心父母的健康。父母亲年过六十以后,一般身体都“走下坡路”。做子女的应该像父母关心儿女健康那样,经常关心父母的健康。平时要经常问寒问暖,必要时要领父母亲检查身体,对父母的健康做到心中有数。父母亲生病时,要帮助及时就医,抓紧治疗。不仅煎汤熬药、端饭送水,更要留守身旁,精心照料,细心护理,且不可掉以轻心。父母亲重病时,甚至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特别需要亲人关怀,做儿女的不可嫌弃父母身上气味难闻,难伺候,不卫生。这正是儿女为父母行孝的重要时刻,也是考验一个人孝与不孝,真孝、假孝的试金石。
四、对男女双方的父母亲要一视同仁的孝敬。亲生父母是父母亲,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同样是父母亲,不可厚此薄彼,要一视同仁的孝敬。孔子在《孝经》中提出,由敬爱自己的父母、祖先,扩大到尊敬所有的长辈和老人。孟子则明确要求,人们不但要敬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而且要用同样的情感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兄长。这种由敬爱自己的双亲推广到敬爱其他长辈的道德观念,体现了“孝”的更深层、更高尚的含意,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现阶段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一个家庭内部,儿媳孝敬公公、婆婆,女婿孝敬岳父、岳母,这个家庭就会变得非常和谐,成为夫妻和睦、敬老爱幼、合家欢乐的幸福家庭。长辈同晚辈之间,有时有点矛盾,在所难免,也很正常。在重要问题上要分清是非,但不可深究;在细小问题上;做晚辈的要谦让一些、宽容一些,不可鸡肠鼠肚,过于计较;要学会协调、化解家庭内部矛盾,这是对子女尽孝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
五、要学有所长,事业有成,为父母亲争光。做儿女的,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良,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升,父母亲就感到很高兴;就业以后,艰苦奋斗,积极上进,建功立业,事业兴旺发达。个人感到生活幸福,父母更会感到愉悦,感到光荣,感到自豪。这
人生“百善孝为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