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变更。了解人与自然统一性后,在护理上应做好气象护理,加强夜间的病情视察及行为情志护理。依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那么,做好四时的生活起居护理。如春三月,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春气之应养生;夏三月……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以夏气之应养长;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静……使肺气清……以秋气之应养收;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以冬气之应养藏。只有遵照自然改变的特点,做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护理,才能防止六*之邪的侵袭,确保疾病早日康复和预防病症的发生。同时,依据昼夜改变对疾病的影响,夜间应加强病情视察,以防邪气独居于身,导致病情的突变。 辨证施护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根本特点,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别的探究和护理方法。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病症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缘由,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那么是依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确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辩证和施护,在护理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行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详细表达。 中医学认为,证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病症,如咳嗽、头痛、失眠等。“证”那么是机体在疾病开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缘由、性质及邪正关系,因而比病症状更全面、更深刻,从而也更正确地提醒了疾病的本质。 但“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这就是说病可概括证。如《伤寒论》对伤寒病以六经分证,可分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温热论》对温热病以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但中医相识和护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辩证的。辨证着眼于证的辨别,如见一初起发热、恶寒、头身痛、脉浮的病人,初步印象为感冒病。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响性不同,又常表现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同的证,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现的“证”是风寒证还是风热证区分清晰,才能确定施护的方法。如属风寒感冒,依据“寒者热之”的护理原那么,应采纳避风寒保暖,室温宜偏高。饮食上可给豆豉汤、生妾红糖水等辛温解表之护法;苦属风热感冒,依据“热者寒之”的护那么,应采纳室温宜低而温度偏高,使病人感到凉快舒适,减轻心烦、口干之不适感。饮食宜给绿豆汤、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热生津辛凉之品。 但在临床上有时可见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开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护理时可以在辩证施护原那么的指导下,采纳“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的方法处理之。 所谓“同病异护”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响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开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病季节不同,施护方法也不同,暑季感
中医护理:中医护理基本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