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1
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慧。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青年人毫不犹豫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张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特别缺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5
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三个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可是,越往前走,他更加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他懊恼而归。
其次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肯定在前头。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他悲观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慧。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其次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推断,在最终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他自然满足而归。
假如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明显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索过程,必定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其次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悲观而归”。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对事物有了充分的相识以及足够的推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足而归”。
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6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挚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屋里。尽管生活特别不便,但是,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苏格拉底说:“挚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沟通感情,这莫非不是很值得兴奋的事儿吗?”
过了一段日子,挚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旧很愉快。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寂单,有什么好兴奋的?”
“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兴奋呢!”
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担心静,担心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新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兴奋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便利,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挚友来访简单,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殊让我满足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花,种一畦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数之不尽!”苏格拉底喜不自禁地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挚友,这位挚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便利。他搬到了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每天,他仍是快愉快活。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也有很多好处吧!”
苏格拉底说:“是啊,好处多着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熬炼机会,有利于身体健康;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没有人在头顶干扰,白天黑夜都特别宁静。”
后来,那人遇到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他问:“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欢乐乐,可我却感到,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呀?”
柏拉图说:“确定一个人心情的,不是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人生感悟:
在工作中,平和、乐观的心态是最为重要。任何对客观环境的不满和怨人尤天都是无济于事,只有以主动向上的精神去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7
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欢乐?
苏格拉底想了想,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一人郁郁寡欢,骨瘦如柴,好像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问他:“你为什么老是不愉快,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
这人说:“人们都说太阳宝石、月亮宝石是无价之宝,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它们呢?”
天使特别怜悯他,便满意了他的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天使见这个人仍是愁眉不展,比过去更瘦了,又问:“你还有什么不兴奋的事呢?怎么还是这样满面愁容?”这人双眉紧锁,长叹短叹:“唉,我日日夜夜都担忧失去这些珍宝啊!”
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