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王茜 【摘要】英语教学的效果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情感因素。本文着重分析了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具体从动机、自信、焦虑三个情感因素着手,联系当今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在较少,而且他们有着高而且强烈的情感过滤――即使他们理解了信息,这样的语言输入也无法抵达大脑中负责语言习得的那部分,即语言习得机制,结果就很难产生语言习得。简言之,情感因素在从输入到语言习得装置的传输过程中起到妨碍或者促进的作用。克拉申还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接受可理解语言的输入是习得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二、影响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
(motivation)
英语学习的动机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和推动力(Dulay et )。Lambert和Gardner等心理语言学家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的研究认为,外语学习者具有两种基本类型的动机: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和结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工具型动机是指为了继续学业、阅读专业材料、进行翻译或出国移民等等原因而进行外语的学习;而拥有结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学习外语是因为对外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生活。相较于前者,此类动机可以对外语的学习起到更加有效和持久的积极作用。但现阶段,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多数在校学生抱有的仍是工具型动机。巨大的考试、升学、就业压力强迫他们走进英语教学的课堂,他们并不对英语文化有太多兴趣,也并不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知识。如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有好感,对其结构和表达方式有好奇,对英语文化有向往,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感受到发现、探索新鲜事物的乐趣,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结合型动机,使得学生拥有良好、强烈的学习动机,有益于他们接受语言输入并顺利转化为习得。
(confidence)
教学时“教”和“学”这两个行为的有机统一,以及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评价。自信心足、自我印象好的人往往能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做得更好。因为他们可以肯定自己的语言能力,对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大胆地运用语言,不怕犯错、不怕失败。这样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多了很多,输入转化为习得的效率也高了很多。反之,大部分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对英语的学习极度缺乏自信,他们不敢张嘴说、不敢动笔写、不敢动脑用。他们怕出错,也就形成了“不会说―不敢说―不会说”的恶性循环。更因此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输入转化为习得的效率也低了许多。
(anxiety)
焦虑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紧张、忧虑、害怕、怀疑等情绪。产生焦虑感的原因有很多,课堂环境的不恰当、人员安排的杂乱或者教师行为的差错都可能引起学生的焦虑。比如,如果课堂上有过多听课的人或者这些人有过多挑剔教学的语言和行为,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就会增加。另外,学习的竞争性也使得学习者有焦虑感,怕自己考试不好,怕自己考不上好的学校,怕自己比不过别人等等。这些焦虑都会阻碍学生对语言输入的汲取,更会影响他们将语言输入升华为语言习得。如何消除或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焦虑感,也就成为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雪雁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