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东观汉记》研究
姓名:武倩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
指导教师:陈乃华
20080420
中文摘要《东观汉记》是东汉人历时一百余年撰修的东汉当代史,也是我》、《汉书》并称“三史谥泄费飞险加兄匾5匚弧诸家后汉书都是在《东观汉记》的基础上撰修而成。但此书在流传过程中未能保存下来,至元时已完全散佚,现见本为后人的辑佚本。历代对此书的研究比较少,多是在正史中对书名、卷数等稍加注解,偶有学术著作提及一二,如刘知几在《史通》中对其的评价。近代以来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着辑佚,对它的作者、体例、内容等作了一些具体的研究,而对于其文献价值的研究还未深入。本文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观汉记》的成书和流传过程,辑佚的成绩,及其文献价值等作综合的考辩。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东观汉记》编撰考。《东观汉记》编撰规模庞大,历时一百余年,从明帝一直延续到东汉末,一大批东汉学者参与了此书的编撰。前人对《东观汉记》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编撰方面,本部分主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梳理,并针对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尚未论及的《东观汉记》编撰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东观汉记》原书散佚的情况下,对其编撰的系统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其体例、内容等都有很大帮助。第二部分,《东观汉记》流传考。本部分按时间顺序,对《东观汉记》的流传情况从东汉一直梳理到清代至今。并重点考察了其在流传过程中史学地位的变第三部分,《东观汉记》辑佚研究。《东观汉记》自隋唐时期出现散佚,至元已经完全亡佚。清代始有人对其辑佚。目前较为重要的辑佚本有三个,清姚之驷所辑《东观汉记》八卷,清四库馆臣所辑《东观汉记》二十四卷,今人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一书。辑佚本是现今我们了解《东观汉记》的重要途径。本部分对这三个主要的辑佚本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从而尽可能的反映原书面貌,为《东化。观汉记》的利用和研究提供更为可信的资料。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交
畂篋.╒世瓵╪瑆酉巧:卸卸,觚謉柚鷇琹絤黲盯山东师范大学硕:.,,緀
《东观汉记》是东汉人历时百余年撰修的东汉当代史。它以纪传体形式记录了自光武帝至灵帝的史实,《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一百四十三卷,为纪传体东汉史的开创之作。曾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谥泄费飞险加兄要地位。但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却因种种原因而未能保存下来,至元明时己完全散佚,现见本为后人的辑佚本。《东观汉记》散佚之后,清康熙年间姚之驷第一个出来搜罗断简残篇,将其从诸书中所辑条目编为《东观汉记》八卷。后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对此书重新进行了辑集,辑成《东观汉记》二十四卷,这是《东观汉记》第二个辑本。此外陶栋在其《辑佚丛刊》中辑得《东观汉记》两卷。今人吴树平在前人辑佚的基础上对《东观汉记》又进行了辑佚、校注,编成《东观汉记校注》一书,是现见到的辑佚最全的本子。由于此书成书后,唐代就开始散佚,至元明时期已完全亡佚,因此历代对此书的研究很少,多是在正史中对书名、卷数等稍加注解,偶有学术著作提及一二,如刘知几在《史通》中对其的评价。至清代辑佚本出现时,四库馆臣曾在辑佚过程中对此书的编撰、内容等做过考释,见于《四库全书总目》中对《东观汉记》所做的提要,以及《四库全书考证》中对辑佚的出处、字句等的考证说明。今人对此书的研究较少,只有吴树平在其著作《秦汉文献研究》中对此书的编撰、体例、内容以及辑佚的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人的著述只有零星几篇,且都集中于对其编撰的探讨,如朱桂昌的《ü酆杭考证》、曹之的《ü酆杭编撰考》、钟书刚舌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一。
《东观汉记》编撰考初创阶段等作综合的考辩。《东观汉记》是由东汉统治者所修的国史。其编撰规模庞大,历时一百余年,从明帝一直延续到东汉末,一大批东汉学者参与了此书的编撰。其编撰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明帝时初创,以班固为首,作《世祖本纪》及光武帝时人物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安帝时刘珍等人,在班固等撰修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续修,增补建武以来的名臣传,又作纪、表、人物列传等,将光武帝至殇帝时的一段历史,用纪传体的编撰方法勒成一篇,称为《汉记》。刘珍卒后,伏无忌、黄景等又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单于、西羌传、地理志。刘珍等人的这次撰修在《东观汉记》的编撰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这次撰修,《东观汉记》初步具备了国史的规模,为后世继续编撰,最终成一朝》的第二次续修是在桓帝时期,始于桓帝元嘉元年,以边韶、崔宜等人为首,作《百官表》,续修纪、传,增补外戚、儒林等类传。这一时期《东观汉记》的规模已经很大了,达到了“百十有四篇’’㈣∞。灵、献帝时期,以蔡邕为首,对《东观汉记》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
《东观汉记》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