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
授课者:潘海梅
教学目标:
1、分析母亲形象以及母亲对老舍的影响。
2、体会作者与母亲深情,并联系生活,感受母爱。
教学重点:分析母亲形象以及母亲对老舍的影响。
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名字”“假如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良师。”“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更有贡献的分子。”
2探究思路
思索:四个片段作者是如何支配的?为什么这样支配?(可让学生探讨完成)
〔提示〕前三个片段基本上是按时间依次,从“两三岁”,写到“十岁”,第四个片段写的是八岁。作者之所以这样支配是因为前三个片段侧重在母亲,主要表现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才具,而第四个片段虽然也赞颂了母亲的辛苦,但侧重点在我,透过一个八岁男孩的心灵,写出孩子对母亲的爱戴和歉疚,文章流露的情感又更进了一层。
3提炼信息
依据课文内容,为邹韬奋的母亲写一则墓志铭。
〔提示〕:如:平凡的人,宏大的心。
4课堂小结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亲,是人类最高尚纯净的、美妙的感情。”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具,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的深切怜悯和深刻思索。
第2课时
(一)合作沟通解读探究
1精读第三、四个片段,探讨两种冲突心态(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研讨:)
(1)“清算”功课时,作者将母亲的冲突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找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想一想,母亲为什么这样苦痛?
(2)夏夜,母亲为我做布鞋,我心里有好多歉疚,可是又不敢说出口,如何理解孩子的这种冲突的心态?
2理解文章运用的描写和争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思索:(1)课文在叙述事例后,用了大量的“现在追想、现在想来、如今想起”等词语,为什么?
(2)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穿插了肯定的争论,有什么作用?
〔点拨〕(1)文章用较多的笔墨写我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深刻理解,引发读者和作者思想上的共鸣。(2)画龙点睛。或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或评价叙写内容,或拓展主题。特殊是结尾,全是争论,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和指责。
3探讨封建制度的罪恶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行取的?
〔点拨〕重教化,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暖和,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行取的。这个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行能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4品尝本文细腻、真挚、深厚的语言
结合“探究练习二”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句子加以评说。
5理解截取法
比较《我的母亲》和《背影》在选材上的异同
〔点拨〕《我的母亲》和《背影》都采纳了截取法。但《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显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我的母亲》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验-----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长
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母亲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敬重母亲的哪一点?你最苦恼母亲的哪一点?如今身处华蜜中的我们该怎样回报自己的母亲?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3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详细事务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课后字词及补充字词(留意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二、导人新课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或许对你会有很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闻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留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纳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训诲目的、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