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春雷响万物长的意思节气惊蛰:春雷响,万物长.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春雷响万物长的意思节气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中国天文年历》显示,3月5日23时18分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具动态画面感的节气——“惊蛰”,时值“九九”第二天。
  惊蛰时节,春催万物,不春雷响万物长的意思节气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中国天文年历》显示,3月5日23时18分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具动态画面感的节气——“惊蛰”,时值“九九”第二天。
  惊蛰时节,春催万物,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自然景观,所有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名称由来
  惊蛰节气在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本意为蛰虫开始活动。《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当今的中文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样但略近的“惊”字。但由于意思从“开始”变成了“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和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和“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此前:立春 →启蛰 →雨水 →春分 →谷雨 →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进入唐代后来,“启”字的避讳已无必须,“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或久习旧例,大衍历仍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和中国同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后来,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和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三候
  中国古人划分惊蛰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其中一候所相应的花信为桃花,二候为杏花,三候为蔷薇。
  所谓桃始华,指的是惊蛰之日,桃花是月始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庚就是黄鹂,所谓“仓庚鸣”,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过五日,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指《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
  惊蛰习俗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出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在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她吃,并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苦,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
  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此外,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亦也许是吃梨这一习俗的由来。
  惊蛰这天除了吃梨,尚有一种习俗就是祭白虎。在中国民间传说里,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十二个月所有会在惊蛰这天出

春雷响万物长的意思节气惊蛰:春雷响,万物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12 KB
  • 时间202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