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出血鼻出血( epistaxis ) 又称鼻衄, 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多因鼻腔病变引起, 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 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 亦可为双侧; 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鼻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导致贫血。多数出血可自止。病因局部原因 1 .外伤。自行挖鼻。 2 .气压性损伤。 3.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衄症状。 4 .炎症: ①非特异性炎症: 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颌窦炎等,常为鼻出血的原因。②特异性感染: 鼻结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粘膜溃烂, 易致鼻出血。5. 肿瘤。6. 其他: 鼻腔异物、鼻腔水蛭, 可引起反复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区,因相对湿度过低、而多患干燥性鼻炎,为地区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全身原因 1. 血液疾病:①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②凝血机制的异常。2. 急性传染病。3. 心血管疾病:①动脉压过高: 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肾炎、伴有高血压的子痫等。②静脉压增高: 如二尖瓣狭窄、胸腔或纵隔和颈部巨大肿块、肺气肿、肺水肿及支气管肺炎等。4.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 C、K、P 及微量元素钙等缺乏时,均易发生鼻出血。 5 .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 可破坏造血系统的功能引起鼻衄。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 可致凝血酶原减少而易出血。6. 内分泌失调: 代偿性月经、先兆性鼻出血常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减少,鼻粘膜血管扩张所致。 7.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肾慢性疾病以及风湿热等,也可伴发鼻出血。中医解释止血《灵枢· 百病始生篇》说: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鼻衄的产生也是各种原因引起鼻部阳络损伤的结果。临床上, 鼻衄与肺、胃、肝、肾、脾关系较密切, 分述如下:1. 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 溢于鼻中, 故为鼻衄。《外科正宗》卷四说:" 鼻中出血, 乃肺经火旺, 迫血妄行, 而从鼻窍出。"2. 胃热炽盛胃经素有积热, 或因暴饮烈酒, 过食辛燥, 以致胃热炽盛, 火热内燔, 循经上炎, 损伤鼻中阳络, 血随热涌, 妄行于脉外, 而为鼻衄。《寿世保元》卷四说:“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也说: “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 名酒食衄。”3. 肝火上逆情志不遂, 肝气郁结, 久郁化火, 或暴怒伤肝, 肝火上逆, 血随火动, 蒸迫鼻窍, 脉络受损, 血液外溢, 发为鼻衄。《疡科心得集》说:“有因七情所伤, 内动其血, 随气上溢而致。”4. 肝肾阴虚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 或久病伤阴, 肝肾不足, 水不涵木, 肝不藏血, 虚火上炎, 血液升腾, 溢于清窍, 而为鼻衄。《证因脉治》卷二说:“或房劳伤肾, 阴精不足, 水中火发, 或恼怒伤肝, 肝火易动, 阴血随火上升, 错经妄越, 则内伤衄血之症作矣。”《景岳全书》卷三十也说:“衄血虽多由火, 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 正以劳损伤阴, 则水不制火, 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5. 脾不统血久病不愈, 忧思劳倦, 饮食不节, 损伤脾气, 脾气虚弱, 统血失司, 气不摄血, 血不循经, 脱离脉道, 渗溢于鼻, 而致鼻衄。中医认为,流鼻血只要是气血上逆导致的结果。症状 1. 体征: 出血可发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 但以鼻中隔前下区最为多见, 有时可见喷射性或搏动性小动脉出血。应对鼻出血鼻腔后部出血常迅速流入咽部, 从口吐出。一般说来, 局部疾患引起的鼻出血, 多限于一侧鼻腔,而全身疾病引起者,可能两侧鼻腔内交替或同时出血。[1] 2. 并发症:鼻出血难以控制, 无论是来势凶猛的严重出血, 还是经久不愈的顽固性出血, 可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 影响主要有: 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休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脑血管意外、窒息, 胎儿窘迫,严重者可有生命危险。危害 1 、孕妇流鼻血常累及胎儿的健康,严重流鼻血者可引起胎儿窘迫,甚至早产或死胎。 2 、引起失血性贫血,短期内失血较多引发急性失血性贫血,长期反复少量流鼻血引发慢性失血性贫血。3、引起失血性休克, 主要发生于年老体弱者, 因其心、肺、肾代偿功能差, 急性大量失血或流鼻血持续不止, 容易导致休克。4、失血性贫血造成内耳缺血缺氧, 引发老年性耳聋。5、导致血压突降, 使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对原有心血管机能不全者, 更易促使发作或加重。经常流鼻血还可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严重贫血还会导致心肌梗死, 是经常流鼻血致死的原因之一。6、高血压动脉硬化是高血压患者流鼻血的主要原因,如滥用止血剂、促凝血剂及降压药物,流鼻血会造成脑血管意外的发
五官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