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哲思
胡永强 2011011387
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在这里我将讲述关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当然这是在拜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之后产生的些许思考。先秦时期是一个战火纷飞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 《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3章第6页
我么也可以说中国的哲学家知行一致,以身载道。
中西方的东西有很多都是相似的,但是因为地理、历史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中西方的哲学发展都是具有延续性的,后人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学说。在这里我将选择各家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思想加以介绍。孔子提出了仁和义,义是指应该,即每个人都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事,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它是合乎道德的,与义相对立的是利,这便是著名的义利之辩。而仁则是义的具体的含义,人便是爱人,行忠恕之道,忠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而恕与义相对应的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综合而言就是推己及人,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从义的观念,孔子推导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情,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得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与外在的结果之内,因此,孔子提出了知命的主张,我们能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要取得成功在于天命,所以如果做到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就永不失败,对于仍然要来到的东西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静静接受。孔子知命的观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我们应该做的合乎道德的事,而且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做,竭尽全力,既然已经努力了,那么结果如何,是自己控制不了的,尽人事听天命。《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6章第4页
孔子始终在践行着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这便是一心一意地做,虽然不被接受,但是他在坚持,只是因为他认为这是符合道德的。我们常常将孔子与西方的苏格拉底相对比,在很多方面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苏格拉底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理念,他在生前坚持不懈地通过行动改变人们的错误观念。在孔子希望人们无所为而为时,没有回答为什么每个人都应当推己及人。孟子解决了这个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后来的荀子是儒家的另一代表人物,主张人性本恶,人要向善,需要后天的教养),人的本性有四端-仁义礼智,他们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可以从内部自然发展,而不需要后天学习,这是人与禽兽的区别,因此人行忠恕之道是自然而然的。与儒家积极作为不同的是,道家认为这个世界太坏,所以他们选择避世,,但是他们要为自己避世的行为寻找理论依据,他们就是这样一些人,但是他们不是简单的避世,他们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在避世的状态下,他们向世人讲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与中国哲学入世和出世相统一的特点是相适合的。全生是道家所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才能达到全生呢?道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杨朱认为,应当既不太好也不太坏,后来庄子把它概括为无用之用,比如一棵树长得很粗壮,那么它很快就会被砍倒,但是如果这棵树并不粗壮没有用处,还会被砍倒吗?所以庄子总结,善于全生的人,一定不会多为善,也不会多为恶,一定是在善恶之间,他追求无用可是到头来却有大用。老子作为道家第
先秦哲思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