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文言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臧哀伯谏纳郜鼎》 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 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 但一言以蔽之, 古代画一对龙的旗帜称为旜,画熊虎的称为旗。
26)登降:增减。指礼的变通。
27)灭德立违:德,指合礼义的事;违,指违命之物。宋大夫华督杀掉宋殇公, 另立宋庄公, 恐怕诸侯讨伐, 取了郜国所造的鼎贿赂鲁国, 鲁桓公接受了他的贿赂, 默认了此事, 并同意华督为宋相。这是灭德立违的所。
28)象:模拟,仿照。诛:责备。
29)章:通“彰”,表彰,彰明。
30)雒:通“洛”。三国时,魏改雒为洛。
三辰:指日月星。有名联曰:四诗风雅颂,三光日月星。
【翻译】
鲁桓公二年夏天四月, 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事。
臧哀伯进谏道: “作君主的人, 应该发扬美德, 堵塞违礼的行为,来为百官做出表率, 就是这样, 还怕有不足之处, 所以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 因此,宗庙使用茅草盖的房子, 朴素的车子, 草编的席子;肉汁不调五味, 粮食不加工成细粮, 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 祭祀的礼服、 礼冠,皮做的蔽膝、 玉制的朝板,腰带、下衣、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都是表明尊卑等级制度的。皮做的衬玉器、
刀鞘上的装饰、 束衣的布带、 下垂的带穗、 旌旗上的飘带、 马颈上的丝绳,这也是表明尊卑等级的礼数。 礼服上绣的火形、 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 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 用五色绘出模仿天地四方的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 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所谓美德,就是节俭而
有法度, 上下尊卑有礼数, 并用纹彩和颜色、 器物加以标志, 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 把这些摆在百官面前, 百官才感到警戒和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 现在摈弃美德, 树立违礼的坏榜样, 把别国贿赂的大鼎安放在太庙里, 以此明白昭示百官。 如果百官都
来效法,又有什么理由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 是由于官吏
不走正道。官吏丧失德行, 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
现在,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 还有什么比这更显眼的?武王灭了
殷商,将九鼎搬到洛阳, 当时的义士尚且认为他做的不对, 何况
把明显的违德招乱的贿赂物放在太庙里, 又将怎么办呢?”桓公
不听。
周王室的内史听到 件事, :“臧 达的后代大概会在 国世代享受爵禄吧! 国君 然 背了礼制, 他却不忘用昭德塞 的道理去 他。”
【 解】
本文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 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
“ 于大 ” 件事的“非礼”。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 ?礼的范畴极其广泛, 内容极其复 , 但一言以蔽之, 就是本 《 庄公戒 守臣》一文的 文字所 :“礼, 国家,定社稷,序
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 史本 的 ,
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 族等 制度下的社会 范、 道德 范和行 范, 它 范并制 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
的思想和言行。 所以, 改《春秋》的孔夫子才 : “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 );君子“ 之以礼” 《 ·雍也》 );“道之以德, 之以礼” (《 · 政》 );“ 国以礼” (《 ·先 》);“克己复礼 仁”(《 · 渊》);“非礼
勿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 ” (《 · 渊》 )⋯⋯
系古今关于礼的界 和孔夫子 些关于礼的言 , 就不 理解作 大夫的臧哀伯 什么非要冒着触怒 桓公的 ,向他“ 表” 篇 辞了;也就不 理解本文一开始就 , 桓公“取郜大鼎于宋, 于大 ,非礼也”了。
臧哀伯 篇 辞, 并不先 桓公“取郜大鼎于宋, 于大
庙”这件事如何不对, 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 首先提出“君人者”
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 以临照百官”; 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 连用七个排比句, 从七个方面, 即“昭其俭”、 “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
“昭其明”, 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 然
后,话锋一转, 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
上来

文言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