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支点” 四两拨千斤
陈木水 摘要:杠杆原理告诉我们,“支点”是杠杆发挥作用的关键。找准了支点,能够四两拨千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杠杆”现象, 也有“支点”可寻。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巧设“支点” 四两拨千斤
陈木水 摘要:杠杆原理告诉我们,“支点”是杠杆发挥作用的关键。找准了支点,能够四两拨千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杠杆”现象, 也有“支点”可寻。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找准“支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是教学的“支点”,找准了这个“支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杠杆;创新能力;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47-01
一、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
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因此,情境创设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具体、明确,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更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巧设“冲突”情境。先出示一道口答题:“×84=,÷=?”然后提问:谁能很快说出答案?学生马上回答:“得数是84”。 教师又问:“你们是怎样得到84的?” 学生回答:“根据小数除法的意义可直接推算出得数是84。”这时教师继续问:“那么谁能列出除法竖式,并且确定84应写在被除数的什么位置上呢?”
二、情境的设计要有可探性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值得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创造。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出示“体育课上小朋友站成一行,做套圈游戏,比谁先套进”情境。
师: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生:不公平)那你认为应该怎样站才公平?(生:站成一个圆形)
师: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
套圈游戏的设计,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吸引力,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套圈游戏规则的否定和重新设计,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形成站成圆形的观念,并且从直觉上解释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凭借学生自己的思考,完全有能力使规则由不公平变得公平,同时在规则的重新设计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圆心(要套的竿)、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距离都相等(游戏同学与竿的距离要相等)的这一特性,学生的这些体验都是积极主动自发生成的。因此,创设情境时,必须思考所选的生活事实是否切合学生的知识能力这一基础上,是否具有可探性。
三、情境的内容要有现实性
创设情境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的出发点,充分考虑以什么样的情境作为问题
巧设“支点” 四两拨千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