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风骚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 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 多年历史,20 世纪初才被称 作“古琴”。
古琴作为一个古老的乐器,其音苍老、清亮、浑厚、圆润、古朴。 人说琴的“四善”(苍、古琴的风骚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 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 多年历史,20 世纪初才被称 作“古琴”。
古琴作为一个古老的乐器,其音苍老、清亮、浑厚、圆润、古朴。 人说琴的“四善”(苍、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润、 静、圆、匀、清、芳)则是古人对古琴音色的总结。早在孔子时代, 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而且成为四艺之首,古琴很早就成为中国 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 琴”和“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 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 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现在常见 的古琴式样,大多为魏晋之后的式样,一般长为110cm,琴头宽17cm, 琴尾宽12cm,分大、中、小不同的形制,琴弦根数有五弦、九弦、 十弦、十二弦和二十弦等多种。常见的是七弦,所以古琴又称七弦琴。 古琴的面板用桐木制成,面板的外侧有十三粒白色小圆点,称徽,是 音阶的标志。制徽的材料可以用玉,也可用金、用骨、用蚌壳。古琴 的弦用蚕丝制成,取其坚韧而发音纯正。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 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 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
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 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150 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 作品,是一座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 “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 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 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 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 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 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 《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 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 如《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 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 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等。
2003年11月7 日,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27 个项 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 遗产代表作”。然而,尽管中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并且有 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琴实物流传下来,但是,由于古琴传承 的特殊性,经济发展与商业化的冲击,外来文明导致的审美方式改变、
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
古琴解说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