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 篇1
战国时,燕国有一个大将叫乐毅,中山国灵寿(今属河北)人,是燕国闻名的大将乐羊的后代,祖上世代为将。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战胜齐国,先后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因为有人来信说吴起的母亲死掉了。吴起仰天干嚎了三声,然后马上擦干眼泪接着读书。曾参大怒:“你母死不葬,就是忘本之人;水没有源头就会枯竭,木头没有根就会折断。你这家伙连母亲都可以遗忘,肯定不会有好结果的。从起在起先,你就不是我曾参的弟子了!”吩咐人把他赶出学校,从今不再相见。
吴起从今就放弃儒学,起先学习兵法。三年后学有所成,他就跑到鲁国去求官。鲁相公信休常常跟他探讨兵法,发觉他的确具有过人的本事,于是把他举荐给了鲁穆公。这样,吴起很快就当上了大官,手里有了钱,还买了许多美丽的奴婢,起先享受起来。
不久,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又向鲁穆公举荐说:“您要想打退齐兵,非派吴起为将军不行。”穆公虽然口头上答应了,心里面却充溢了疑虑。经公仪休一再督促,穆公才说:“我虽然知道吴起有实力打胜仗,但是他的妻子却是齐国高官的女儿。俗话说真爱莫如夫妻,你能保证他不会存在观望心理吗?这才是我始终迟疑不决的缘由啊!”
公仪休无话可说。他回到相府时,吴起早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吴起急急的问道:“齐国已经打进来了,主公现在得到良将了吗?我不是夸口,假如请我为将,我肯定会让齐兵有来无回。”公仪休说:“我已经为你向主公说了许多次了,可以主公因为你的妻子是齐国人的原因,所以始终迟迟下不了这个确定。”
吴起说:“原来如此。要想释主公的怀疑,这太简单了。”
他回到家里,立即就对妻子田氏说:“男人为什么肯定要找个好妻子?”田氏说:“男主外女主内,才能让一个家象家的样子。找一个好妻子,就是为了成一个象样的家业。”吴起又问:“假如你的丈夫当上了大官,享受荣华富贵,可以名垂青史,这样的家业就会很大很大,你会期望这样的结果吗?”田氏说:“那是当然。”吴起说:“我现在有一件事想求你,你要帮我!”田氏说:“我是一个小妇人,怎么可能帮助你成就功名?”吴起说:“现在齐国正在攻打鲁国,鲁侯想让我当将军,却因为我娶了你做妻子而怀疑我。所以,我只能用你的头来打消鲁侯的疑心,这样我的功名就到手了?”
田氏大惊,还以为他在开玩笑,刚刚打算开口说话,已经被吴起拔剑一挥,把脑袋割了下来。当即就提着去见了穆公,说:“臣有报国的志向,而您却因为我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怀疑我。今日我把妻子的脑袋割下来给您,就是为了证明我是为了鲁国而不是为了齐国的。”
鲁侯脸色发青,惨然不乐,他对公仪休说:“吴起杀妻求将,心不行测啊!”公仪休回答说:“吴起不喜爱他的妻子是因为他喜爱的是功名利禄,假如您不用他,他必定会反过去帮助齐国了。”
鲁侯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也不得不听从公仪休的话,任命吴起为大将,率兵二万抗齐。不久,吴起就杀得齐军尸横遍野而回。鲁侯大喜过望,封他为上卿。
特别之人,必有特别之举。吴起心毒如此,最终确如曾参所言,不得善终,死于利箭穿心。
杀妻求将,为了谋得将军的职位,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比方为了追求功名而不惜伤天害理,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含贬义。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了取得鲁国信任,不惜杀死来自敌国(齐国)的妻子以获得将军位。后比方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 篇5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超群,是当时闻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观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远眺,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异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好听的音乐。他不由自主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奇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知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巡游。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听见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趣盎然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宏伟而庄重,似乎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似乎望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烈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今二人成了特别要好的挚友。
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会面。其次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