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村整治方案
一、基本概况 后进村位于xx乡东北10公里处,全村6个村民组,405户1825人,共有党员28名,平均年龄50岁,村“两委”共5人,其中支部4人,村委1人。由于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致使我村县委组织部直接掌握的无支部书记村和村级活动场所破旧村;②县村“两委”换届选举办公室提供的各乡镇2007年换届选举后5名的“难选村”;③县信访局提供的信访案件突出村;④县计生局提供的计划生育后进村;⑤县农业局和统计局提供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其次,由各乡镇根据这个参考范围名单,以管区为单位,“自下而上”提出后进村建议名单,原则上每个管区不少于1个。最后,采取“上下结合”的办法,根据这两个名单,按照村庄数量10%左右的比例,综合研究确定出纳入集中整顿、由县直部门帮扶的60个后进村。其次,市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对乡镇提报的建议名单逐一进行核实,最终确定出81个后进村,%。
二、倒排正包,夯实责任,乡镇党委带头创先争优 后进村整顿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难点。抓好后进村整顿,关键在于乡镇党委,而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更是关键中的关键。 纳入集中整顿的后进村,除24个由县级领导包村外,其余57 个全部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专职副书记等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按职务高低“倒排正包”。同时,每村再配备1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具体靠上,集中整顿前3个月与县直包村部门联络员一起驻村蹲点,深入走访调研,进一步查清后进“症结”。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整顿方案,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目前,直接参与包村的乡镇机关干部达204名,其中科级干部96名,成为集中整顿工作的主力军。 为夯实乡镇党委书记抓整顿工作的主要责任,五莲把后进村集中整顿列为乡镇党委“书记项目”,与乡镇党委签订了《后进村整顿工作责任状》,明确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职责:一是要亲历亲为,带头抓好自己所包后进村的整顿帮扶工作;二是要与县直包村部门主要负责人一起,逐村现场办公,研究确定帮扶项目、整顿措施和转化路子;三是要定期组织召开党委会,研究解决整顿帮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要定期召集主持本乡镇集中整顿工作现场观摩座谈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要求各乡镇党委把后进村班子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体经济、维护和谐稳定等作为主攻方向,全力突破;每年还要设立5-10万元的“后进村办公场所维修改造基金”,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写进乡镇人代会工作报告,确保每年新建或改造1-2处活动场所,实现建设常态化。
同时,县委把后进村整顿工作列入乡镇党委书记履行管党职责“七一”述职的重要内容,由与会的县委委员、不是县委委员的党员县级领导在述职结束后进行现场民主评议;年底,县委组织部将其纳入乡镇基层组织建设和组织委员年度目标量化考核, 直接与评先树优、干部考察考核挂钩。 三、双向选择,自由结对,先进与后进合作共赢 后进村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单靠乡镇党委很难解决,必须借助外力帮扶,而合理搭建帮扶对子,是调动外力帮扶积极性的基础环节。为此,五莲改变过去“拉郎配”定对方式,采取“双向选择、自由结对”与“组织定对”相结合的方式,选出64个县直部门和21个驻乡镇的条条部门与后进村结成帮扶对子。 首先,按照各乡镇上年度考核名次,由排名靠后的乡镇优先与县直部门进行“双向选择”,每个乡镇限选2个,选出的县直部门和联系该乡镇的2名县级领导一起,包2个后进村。通过这种方式,81个后进村中的24个“难中之难”找到了“富亲戚”。其次,剩余的后进村与县直部门“双向选择、自由结对”。先由后进村根据本村在县直部门担任副科级以上干部情况,自主选择县直部门。通过这种方式,结成了13个帮扶对子。其中,有11个村选择本村在县直部门担任“一把手”的单位帮扶。然后,剩余的包村部门,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自主选择后进村。通过这种方式,搭建了26座“联姻桥”。再次,对最后剩余的18个后进村,由组织根据各村村情和帮扶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包村部门。叩官镇崮寺头村是县残联理事长汪宣堂的老家,该村主动选择县残联作为帮扶单位。帮扶中,汪理事长在单位很穷的情况下,多方“化缘”,不到半年时间,就筹措资金20多万元,对村内主干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彻底解决了该村的“行路难”问题。他感慨地说:“过去想为老少爷们办点实事,心里有顾虑,怕人家说三道四,现在组织上给了我这个机会,终于了却了我多年的一
个心愿。”这种带着感情包村,真心实意帮扶,大大加快了后进村转化步伐。 四、帮扶并重,标本兼治,增强自身创先争优能力 做到“帮”、“扶”并重,是转化后进村的有效途径。过去后进村整顿存在重“帮”轻“扶”的现象,片面强
后进村整治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