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胡同文化教案.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掌握作者的行文脉。“这种方正”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胡同是方正的吗?我们已经看过图片了,胡同是长的,那什么是方正的?北京城,所以讲了城建给人造成的方位意识,还没细化到胡同。
  再看一看有没有哪一节将胡同本身的特征与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联系得更加紧密的。
  方案二:第5节,它是一个过渡段,作用是承上启下,齐读此段。强调胡同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重要”“主要”注意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物质的胡同(1-4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胡同的物质部分,看看它本身具有哪些特征。
  (1)[依据方案一稍做改动]首先讲了什么?[提问]首先用大镜头描写了北京的城建,什么特点?方正,而且构成胡同的细胞四合院也是方正的,看图片[出示灯片]。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北京城比成一块大豆腐,那么劈开这块豆腐的刀是什么啊?大街和胡同,它们方向性强,所以造就了人们强烈的方位意识。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人们方位意识强的?[提问]3个:拉洋车说东去西去,我们这里讲左拐右拐;老两口睡觉说你往南边去,我们讲你往里头去一点;街道特别标明是斜的,因为少,因为习惯了方正,所以才要特别对待。
  这里的高叫声、埋怨声都是什么语言啊?口语,都是`市民语言,很朴实。
  (2)接着就细化到胡同了。最先讲了胡同的什么啊?[提问]取名,胡同的取名有哪几种来源?[提问]计数、皇家储物地、名人居住地、行业集中地、形状相似地和不知何所取义的,来源多,只能简单归纳成6种,说明胡同的名奇[板书]。比如石老娘胡同——注意:娘在做接生婆讲时读轻声niang、大哑巴胡同、王寡妇胡同、狗尾(yi,上声)巴胡同等,后来为了改变形象,用了什么手段?谐音,有一个从俗到雅的过程;有些胡同名还有些调侃意味,如大绿纱帽胡同,非常诙谐幽默,可以说是亦庄亦谐。
  (3)接着讲了胡同的什么特点啊?[提问]量多[板书],“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
  4)那么第4节又讲了胡同的什么特点?
  宁静。身居闹市,人们的生活很方便,也很宁静,“总是安安静静的”,我们说一水之隔似隔千里,一墙之隔隔来了闹中之静。那么为什么后文又要写到“唤头”、“惊闺”和盲人的短笛声呢?[提问]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板书]。
  3.过渡:
  胡同的名奇、量多、静境是胡同作为物质具备的特征,而文化的核心是人,物质承载的精神内在才是文化的根本,胡同里人的精神状态总的来说是什么?封闭,是封闭的文化。第五节中说到胡同是由四合院构成的,大家看四合院是什么格局啊?四面相连,是一个封闭的民居环境,所以造就了人们封闭的思想意识,那么这种封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4.精神的胡同(6-9节)
  (1)安土重迁[板书]:在第6节,他们不愿意搬家,舍不得“挪窝儿”,即使“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地根儿”什么意思啊?[提问]口语副词,根本,开始,渗透到骨子里去了。即使外面下大的,里面下小的;外面下的斜,里面下正的,房子塌了也不愿意搬离,一种敝帚自珍的心态,是北京人也是中国人普遍的怀旧心理的表现。
  (2)过往不多[板书]:“独门独院”四合院相连围成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他们是不是整天就呆在院里看着高檐峭壁啊?不是的,他们也有交往,也会“随分子”“处街坊”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啊?为了“合礼数”。北京是个多礼的城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到:城外已经是炮声连天了,关起门来还要给齐老爷子做大寿,因为不能少了礼数,为了面子,为了一种从众心理,也不见得是心甘情愿的。
  除了“处街坊”,还有哪些活动?下棋、喝酒、会鸟,除此之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3)正是将自己关闭在小小的天井之中,少与外界交流,看不到外界的进步,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富足了,所以他们又是“易于满足”[板书]的。表现在哪里?请位同学读一下第8节。正音:熬读成ao(阴平),庠xiang(阳平)。这里都是讲的吃的方面,衣食住行之中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对食的要求最能体现他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就选取了这个角度来表现北京人。
  这节中有一段描摹老北京心理的文字很精彩(师读)。有窝头行了,有小菜好,臭豆腐可以待姑奶奶这样的贵客,看过《大宅门》的同学

胡同文化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lone-丁丁
  • 文件大小4.27 MB
  • 时间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