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和预计突破的难点等。(如本页写不下,可另附纸。) 一、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教材观和学生观, 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 以适应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探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聂幼犁说过: 从根本上说, 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 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 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这就隐含地告诉我们, 历史学科的有效教学要满足学生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二、重点和难点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什么是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益?一般地认为, 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后在学业上获得进步, 这种教学效益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 又回到了以前的应试教育, 偏离了新课改注重学生能力及适应社会与生存的体现。所以教学效益不单单指的是学生学业上的进步, 也应该包括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 教学效益应包含两个方面即教学结果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这种有效性既是学生参与学习研究的方法与能力, 也是学生在社会上、生存中等等方面的一种能力体现。三、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一)教学目标的全面化、普通化学生之间应承认一点就是差异与个性, 所以教学目标应面向全体, 不能只对一个人, 而有效教学的根本就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度, 即学生是否进步与发展, 所以有效教学应特别注重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协调性,即应该从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上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所以教学尤其是有效教学除关注学生学业进步即考试分数(升学需要)外,更需要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不断提升社会适应性能力等,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二)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 是决定有效教学能否兑现的关键。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单一, 为学生提供整合的有利于学生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 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才能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有效促进其发展。(三)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途径,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较弱, 学生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展示, 所以新课改要求转变教学方式, 要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全方位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任何一种教学都不是万能的,但我们认为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首先应做到合乎教学规律, 即应符合个体发展和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基本规律。个体发展讲究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所以个体发展存在一定最近、最佳阶段发展区, 教学活动就应符合个体发展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如教学过程当中的师生互动等。第二, 还应对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有机处理。预设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