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等四首优秀
第一页,共27页。
竹里馆
王维
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第二页,共27页。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开元(唐玄宗年号)进士。累官至给事不起故园情。”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吗?
不,这是反问句,不仅说别人,也说自己,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笛声的游子,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呢。
,“谁”与 “ ”相照应,“飞”与 “ ” 呼应,“ ”则与标题中的“春夜 ”相呼应,“折柳”意为《折柳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 ” 相呼应!
暗
散
春风
故园情
: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十三页,共27页。
小结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第十四页,共27页。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岑 参
第十五页,共27页。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第十六页,共27页。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路途遥远的样子
沾湿的样子
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泪水依然擦不干。
请求,烦劳
捎口信
途中与返京使者在马上相逢,没有笔纸(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双袖龙钟泪不干”
夸张,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波澜起伏,可见一斑
第十七页,共27页。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不愿让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情感.
“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 ,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第十八页,共27页。
,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 这种理解是把“马上”的本来意思“骑在马上”错误理解为“立刻”,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用不着”的“毋”。这句话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自己平安。
第十九页,共27页。
?
诗人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用语自然又含蓄凝练。
第二十页,共27页。
晚 春
韩愈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
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
“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等四首优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