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古村落群之古堡寻根解说词
《水经注》有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
这谒戾之山,也就是绵山,而沁水,我们今天称之为沁河。这条山西的第二大河流,从 二郎神缓缓而来,脚步轻盈,温柔婉约,走过沁水、阳城,她回眸一笑,曼妙的身姿舞动出 曲折宛转沁河古村落群之古堡寻根解说词
《水经注》有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
这谒戾之山,也就是绵山,而沁水,我们今天称之为沁河。这条山西的第二大河流,从 二郎神缓缓而来,脚步轻盈,温柔婉约,走过沁水、阳城,她回眸一笑,曼妙的身姿舞动出 曲折宛转的弧线之后侧身隐入了太行。沁河远去了,最终融汇到了黄河的激流,但我们依然 能够听到她的脚步一声声徘徊着,读懂她一次次深情的顾盼,因为我们忘不了她对这片土地 的惠泽。
受沁河流过的最多的两个县就是沁水和阳城,这两个县相依为命,一因水名,一因山名。 沁水县的疆域与县名曾经几次变更,沁水最终在隋代定名并延用至今,这何尝不是对沁河的 回报。相比之下,阳城县的历史更加久远一些,《墨子》曰:"舜渔于获泽"指的就是这里, 在唐代因为他位于太岳之南所以改名为阳城。
沁水与阳城有许多相似之处,最为显著的,就是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文化积淀的深厚, 明代以来,两县文风勃兴,名人辈出,科甲题名之士位列全省前茅。
这里是沁水的西文兴村,当年,永贞革新失败之后,柳宗元的宗族为避祸而迁居他乡, 历经宋元,不宣门庭。但是,昔曰河东世泽"的显赫与祖辈"耕读传家"的教诲,柳氏后人们 始终不曾忘记,百世书香门第在沉寂五百年之后再一次光耀门楣,族人接连科举高中,柳氏 家族也成为沁水县众多文化巨族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这里是阳城大桥村的海会寺,当年,古刹里传出的不仅仅是佛门的晨钟暮鼓,更有琅琅 的读书声,海会别院里留下了一代显宦王国光、张慎言讲学的身影。这两座高耸的双塔之下, 先后走出了一百多位进士。清朝初年,阳城接连三次出现十人同中进士或同中举人的科举奇 观,时人称之为"十凤齐鸣"和"十凤重鸣",阳城也以"康雍盛时,名列三城"的美誉而与韩城、 桐城齐名。
正是有了沁河的水,有了沁河带来的灵气,也才有了沁河两岸的生机与繁荣。沁水、阳 城物华天宝,缫丝业长盛不衰,煤铁资源丰厚,早在北齐就在武安村设置过官冶。由来以久 的经商之风、沁河古道在古代商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先民们择水而居的传统习惯,使得一个 个历经繁华的古镇崛起于沁河之滨,古镇周边,则散落着灿若群星的古村落。
今天的端氏只是沁水的一个镇,但它的历史远比沁水久远。早在战国时代,这里就是端 氏封地,韩、赵、魏三家分晋,迁晋君于此。此后,端氏做为一个县存在了千年之久,直到 元代才并入沁水。明清之际,"缫丝之乡"端氏发展成为沁河沿岸重要的商贸巨镇。
由端氏沿沁河南下四十里,是阳城县的润城镇。润城镇地少人多,冶铁业是当地的传统 产业,自元代以后,外出经商者颇多,富商巨贾迭出,成为晋东南铁货产销中心并名列阳城 四大古镇之首。
润城镇不大,却拥有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为东岳庙,一为砥洎城。砥洎城是一座 被建筑学界极为重视的城堡式建筑,做为一个村落,它具备完善的防卫体系、合理的内部规 划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
在砥洎城被确定为省级文保单位的时侯,还没有人能够确知它的创建年代,有专家认为, 它是建筑史上稀缺的实物资料,这种小城镇的规划为建筑史上所仅见。然而,事实却并非
沁河古村落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