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与新型城镇化的难题
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与新型城镇化的难题
内容摘要:加快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转型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基于文献综述,本文发现针对传统城镇化造成的城乡失调、区域差异、定位趋同、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创新能力弱等弊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面临着多方面的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战略层面的指导与长期发展中知识的积淀,区域知识战略定位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区域知识战略
引言
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表明,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赖以实现的空间载体,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西方在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中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理论:强调产业专业化与劳动分工的分工演进理论;强调规模经济的聚集理论和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推—拉”理论。基于这三种理论,城镇化被理解为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化,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李晓梅,2012)。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为快速提升城镇化水平,我国走了一段政府主导的,以房地产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首的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城镇投资迅速增长,大工程、大项目比比皆是,忽视了资源环境的制约。随着传统城镇化问题的不断显现,试图与过去只重规模扩张、不重质量的城镇化相区别的“新型城镇化”概念开始在学术界广泛讨论,到2010年,这一概念被各级政府普遍接受,并在政策文件中开始被运用(李若愚,2013)。十八大政策方针更说明新型城镇化改革方案已进入决策层视野,开始引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然而针对传统城镇化的遗留问题,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仍存在较多的难题。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
从城镇化进程看,我国经历了1960-1978年的快速下降阶段、1979-1995年的稳定发展阶段和1996-2010年的提升与快速推广阶段。其中特别引人关注的是1996年后,鉴于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的研究结论得到共识,我国走了一条以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化率的城镇化之路,使2004年后城镇化已明显快于经济的增长,尽管城镇化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这种以大量投资、城镇扩容为主的低效城镇化也逐渐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
(一)传统城镇化导致城乡分割严重,农村的萧条与大城市病并存
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导致城乡分割严重,差距拉大,农村的萧条与大城市病并存。一方面,传统城镇化使城镇像一架巨大的抽水机,抽走了农村的资源和人才,农村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下降,耕地数量和质量降低及农业的低效性使农村和农业缺乏吸引力,农村逐渐萧条,并对我国粮食生产及粮食供求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张建云,2010)。另一方面,在传统工业推动下,大城市病不堪重负,人口膨胀造成城市就业难、住房难、交通拥堵、医疗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二)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且区域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
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超前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并存,动力机制不足,且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我一直呈现出明显的梯度状态,省区内,城、镇、乡间也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魏后凯,2010)。一些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中小城镇建设不足,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影响地区产业发展(吴淼等,2012)。而区域中大城市却出现了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传统城镇化的弊端与新型城镇化的难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