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灵动而精彩
王 霞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指导下,生成性教学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对随机生成视而不见忽视生成的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命因灵动而精彩
王 霞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指导下,生成性教学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对随机生成视而不见忽视生成的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反思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 教学素养 预设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解放了学生的思想,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构筑了一座由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因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重生成性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课堂生成是动态的,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有时会使教师陷于尴尬和不知所措的境地。于是有教师在教学中就干脆对生成的问题视而不见,采取忽视回避的态度。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意识混乱,价值观念错位,教学效益低下。如何更好地把握中学政治课堂的随机性生成教学,使教学得心应手,笔者通过所见所闻及以往自身的教学实践,产生了以下感悟。
一、深入研究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是成功实施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不久前,我听了一堂八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三思而后行》。上课教师引用教材上的一则案例:哈佛图书馆失火后,一位哈佛学子偷书后良心不安又把书还给了学校。请同学们发表意见该如何处理这种行为,有回答对学生的偷书行为进行批评的,也有回答表扬学生还书行为的。后来老师把当年哈佛校长的处理办法缓缓道出来,校长先是表扬这位学生的诚实和勇敢,然后又因学生的偷书行为将他开除学校!听到这样的结果,有学生已经发出“哇”的声音,好像在说已经还书了还要被开除啊。有位胆大的学生说了句: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还呢!这句话引起了周围同学的笑声。但上课老师未做任何点评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当时我听到这里就感到比较遗憾,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谆谆告诫教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学好,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上课的这位教师在面对学生上课过程的质疑置之不理,我认为根源在于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把握不准。如何“三思而后行”这一知识点上接第三单元的行为与后果,下连第四单元的追求公平。假如教师能深刻把握教材的话,完全可以就学生质疑的这个“点”为依托展开讨论。假如偷书的学生不还书会怎样?假如校长对该同学不处分又会怎样?甚至讨论的内容可以拓展到社会现实,假如我们每个人都不遵守交通规则会怎样?这样的探究与合作其问题指向都与行为和后果的关系相关联,与是否尊重公平相关联。有了这样前后融会贯通的讨论交流,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提升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所以深入把握教材,深刻研究知识的内涵,广泛拓展知识的外延,使前后知识相互交融,才能对教学过程中随机出现的不可预料的生成提高驾驭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心应手。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促成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成功实施生成性教学的关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
生命因灵动而精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