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态修复及其形式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
生态修复及其形式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比如森林砍伐要再种植,退耕还林,让动物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这样,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称为“生态修复”。
(一)生态修复前瞻《2013-2017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等方面。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侵蚀遥感调查,我方千米,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全国113108座矿山中,,,植被破坏严重。
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不良影响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以保护越来越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从目前的20010增加到23%,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的目标。有关部门已开始重点投入矿山生态修复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的国土整治工作,其中生态修复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域。
生态修复客户来源主要是政府、大型矿、水、油类企业。作为国内刚刚起步的朝阳行业,具有投资门槛较低、见效快、行业成本与收入波动性小、行业集中率低、税务审核机制宽松、持续盈利能力较强等的特点,尤其适合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广大、资金投入有限的实际,其工程毛利也高于园林绿化行业。
此外,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要求,对矿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利水电等的持续大规模投入,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复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生态建设行业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000f乙。随着国内GDP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趋势愈加明显,由此产生的生态修复行业更有发展市场。目前我国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地带性规律、生态演替及生态位原理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构造种群和生态系统,实行土壤、植被与生物同步分级恢复,以逐步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
(二)生态修复的三种形式
1. 生物修复一一生态修复的基础
生物修复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物修复定义,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除了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更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
生态修复及其形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