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瘾性消费是否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成瘾性消费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会增加其未来对这种商品的消费。成瘾性商品与普通商品不同的地方,在于消费者消费越多继续消费的欲望就越强。众所周知的成瘾性消费的例子包括:抽烟、吸大麻等毒品,饮酒、吃冰激。
以一些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为例: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虚幻世界中,整个精神被那激动的情节所吞蚀,五彩缤纷、虚拟莫测的网络世界,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有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摧残着青少年的心灵,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就越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降低能力,影响学业
不可否认,电脑网络信息丰富,确实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网络传播的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就会逐渐下降。网络游戏题材丰富,像科幻、武打、比赛等等,因此,一些游戏迷宁可不吃饭,也要省下钱进网吧过一把瘾,久而久之,就会玩物丧志,荒废学业。
据调查表明,上网的中小学生有80%以上是打游戏,15-16%是交友聊天,真正查询资料用于学习的为数极少。一方面,上网占用了青少年学习、休息的部分时间,造成青少年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紧张等情况;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由于深陷网络的虚拟世界,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上课、睡眠等,也常常想着网上空间,造成了精神不集中等情况。除在精力方面,在身体健康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视力大幅下降。
由于长时间沉溺于游戏机房,导致生活节律紊乱,一旦停止电脑游戏活动,便难以从事其他有意义的事情,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记忆减退,出现难以摆脱的渴望玩游戏机的冲动,形成精神依赖和相应的生理反应。这些行为特征与毒品成瘾行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是一种心理病理行为。
心理病变--孤独症
青少年长时间上网,不仅影响学业,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教学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迷上网吧以后,不仅成绩下降,而且变得目光呆滞,沉默寡言,孤僻怪异,易暴易躁,让人不可捉摸,也不再与同学说笑玩耍了,经常一个人呆呆地发愣。从此就象换了一个人,一离开电脑,回到现实生活中就感到孤独,感到周围的人都很陌生,不愿再与他人交往,心理学家认为他患了一种“自闭症”。
昼夜泡吧,摧残身体
青少年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果不知饥渴、不分昼夜地泡吧,对其身体的危害不亚于大麻、白粉等毒物,这并非危言耸听。一名13岁中学生从家里偷出300元钱,在网吧玩游戏连续4天4夜,由于网络游戏的激烈刺激和惊心动魄的打斗,使他血压升高,心跳过速,又加上过度疲劳,最后猝死网吧。
由于青少年心理不成熟,意志较弱,容易受网络的引诱而沉湎于其中,诱发“网络心理障碍症”。“网络心理障碍”是指患者上网成瘾,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进行聊天、玩网络游戏等活动,进而迷恋网络,离开网络就会产生各种病症,以致损害健康,造成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失调。典型的表现是:厌食、失眠、精神萎靡、冷漠、孤僻、丧失兴趣。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中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主要有孤独抑郁、游戏成瘾、色情成瘾、网恋等。
有的青少年长时间地上网聊天,由于思想单纯,与网友交谈时往往实话实说,结果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以致上当受骗。
吸取糟粕,走向堕落
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形成,他们的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较弱,加上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往往经不住诱惑。还有上网吧是要花钱的,没有钱玩游戏,就向家长要!向同学借!慢慢地学会了说谎,乃至去偷!去抢!
由此可知,成瘾性消费,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多负面消极的影响,即成瘾性消费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热闹了一个夏天的高温天气,终于在8月即将要终结的几天里大张旗鼓的凉爽起来。说起来,这种突如其来的凉意有些措手不及,还好,我前段时间刚好购置了秋天的衣服,也不至于打开衣柜不知道穿什么好了。
因为是下雨的缘故,天色也早早的就进入了夜晚模式。我在家整理早晨出门的时候被我翻乱的衣柜,大功告成之后,我躺在床上,翻看着手机。想到一位好久没有联系的朋友上个月发来消息说:铭哥,我这个月结婚,在北京,希望你有空了赏脸来。
突然的,就陷入了回忆之中。因为通讯录里有重名的朋友,我点开了她的头像,想确认一下到底是哪一个朋友。她已经把头像换成了婚纱照,难怪我没认出来。确认之后,我没有及时回复。只是突然间,脑海里全部出现的是大学时光里和她一起奔走于校园里的场景,我们一起上课,我们一起去图书馆,我们一起见证彼此的荣耀和狼狈。
那时候的我们,10块钱可以吃遍校园的一条街
成瘾型消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