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超个人心理学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心理教育研究所 雷五明
内容提要:
.——心理学的第四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基本理念和假设
述评
几个詹姆斯构造的这5个都带有前缀“trans”的术语显示出其思想的创造性和系统性。这个讲课提纲是哲学的,在所引用的段落中没有提到心理学。但是都在今天超个人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内。
60年代末,许多人本心理学家,包括马斯洛和苏蒂奇,逐渐感受到人本心理学的局限性。这并不意味着人本心理学走错了路,而是他们觉得人本的范式对人性的理解还不够充分,需要一种比人本心理学更广阔更开放的范式。
苏蒂奇后来回忆了他们当时的思想形成过程:
“我感到人本的取向缺点什么(1966年) ,它并未充分地综合文化对“内在的个人”领域所开拓的深度,也不够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我越来越意识到一个特殊的问题,就是自我实现的概念已不足以包容一切,这使我自己都感到惊讶,因为我一向以为这个概念犹如一把大伞,在需要一把更大的伞之前,足以荫庇好几代人。我常与马斯洛讨论他的理论中的种种问题及限度,而我对神秘体验的心理学方面的长期兴趣不断地使我对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产生怀疑……我所经历到的这一转变,发生得越来越快,有时我会想到这一转变对我身为《人本心理学杂志》主编以及与美国人本心理学会的关系和影响,我必须承认,在那段日子里,我偶尔会产生罪恶感,感到自己对人本理想的不忠和不负责任等等。然而不断出现的一些现象与事件促使我重新调整方向。”(Sutich,1976)
苏蒂奇说他对东西方的神秘主义文献都很熟悉,但他几乎完全被东方神秘主义所吸引。他说他实际上感兴趣的是从人本主义的考虑和西方经验主义的态度加以修正的神秘主义心理学。1967年1月,苏蒂奇在思索一个字眼,以表达这一形成中的作为人本主义扩充物的新势力。他想找到一个词能将“人本主义”和“神秘主义”结合起来。他征求马斯洛的意见,马斯洛答复说:他已经发现有一个词可以用,就是“超人本”(trans-humanistic)。苏蒂奇也喜欢这个词。不久他就向马斯洛建议,应该创办一种新杂志,名为《超人本主义杂志》或《超人本心理学杂志》(这里的“超人本”已经写成transhumanistic)。尽管办杂志会有很多困难,但他认为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马斯洛以热情洋溢和充满敬佩的语气回信表示全力支持。
在组稿过程中,苏蒂奇发现所有文章中都没有出现“超人本”或“超人本主义”,他又开始琢磨名称的问题。他想到一些以“meta”或“trans”做前缀的词,如“元心理学”(meta-psychology)、“元个人”(meta-personal)、“超人本”等,他与马斯洛多次交流,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1968年2月,马斯洛在信中谈到在他与格罗夫 的一次交谈中,想到过用“超个人”一词代替“超人本”(transhumanistic)或“超人”(transhuman)这样笨拙的词。“我越想越觉得‘超个人’一词能表达我们想说出的一切,那就是,超越个体性,超越单独的个人发展进入某种比单独的个人更具包容性或比他自己更大的领域……”(Sutich, l976)
苏蒂奇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喜欢“超个人”,因为它强调了这个新领域的焦点是“经验中的个人”(the experiencing individual)(Sutich,1969)。
其实,早在1967年的一篇关于创建中的新心理学的宗旨的草稿中他就使用过这一术语,但只是在“超个人的和超越的潜能”这一有限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即仅仅在罗列“超人本心理学”的众多研究主题时用到过这个词。
苏蒂奇将马斯洛的意见转达给其他同仁,大家都赞成使用“超个人”一词。于是,苏蒂奇便迫不及待地在《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宣告:“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 众所周知,当初人本心理学崛起的时候,就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视为第二势力,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
苏蒂奇和马斯洛等人是将超个人心理学视为心理学中的新势力和发展方向,所以称其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苏蒂奇在这篇文章中还宣布了即将出版的一种新杂志《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并尝试对超个人心理学下定义。
1968年7月,苏蒂奇感到他所担当的各种角色之间存在尖锐冲突。他是《人本心理学杂志》的主编,美国人本心理学会的理事,又是《超个人心理学杂志》组委会主席,即将出任该杂志主编,并且已经参与组织“超个人学会”的工作。他觉得应该辞去《人本心理学杂志》主编的职务,但他知道马斯洛会不乐意。他犹豫再三,终于打电话告诉马斯洛他除了辞去这
超个人心理学简介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