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摘 要:《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义”是其中表现很突出的一种思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1]其内容是民间的信义。后面的章节为了同这段描写相呼应,表现出刘备讲信义,在关羽和张飞被害后,写了刘备不顾蜀汉的整体利益而举兵伐吴。但从三人关系发展上看,实际上还是恩义和忠义,从表面看,三个人是兄弟关系,但结义的实际目的却是恢复汉室,帮刘备打天下。如二十六回,关羽暂归曹操之后,曹操想留住关羽,派张辽去试探关羽,,张辽问他与曹操的关系如何,与结义兄弟关系相比较如何,关羽回答说,他与曹操是朋友,与刘备是君臣,二者是不可以比较的。而这个时期的刘备败投袁绍,离做皇帝还远着呢,但关羽已经以君臣关系来看待了。再如在第二十五回里,关羽在曹操那里,秉烛夜谈,维护的是“君臣之礼”,挫败了曹操的阴谋。过五关斩六将,信守誓约,这些都使得曹操大为赞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手下:“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2]所谓的“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都是“忠”,“义”在这里是附属于“忠”的。关羽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忠义,其中有八个字,可视为关羽一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而义是从属于忠的,忠义不可分,所以说关羽是忠义的化身,在他身上把忠义二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再如诸葛亮。诸葛亮的形象特点主要是多智,被毛宗岗称为“智绝”。在他的身上也表现出非常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他与刘备的关系,是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典范,达到了儒家提出的“君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理想境界。诸葛亮出山本就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此后他一生的行动就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八十五回里,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他未能实现的理想是“同灭汉贼,共扶汉室”,如果子嗣不才,则诸葛亮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后汗流遍身,手足无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其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刘备死后,他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南征北战就是为了报刘备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甚至事无大小,都亲自处理,有人劝他注意身体,他回答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可见诸葛亮的智慧也是从属于忠义的。
  《三国演义》里的忠义思想,当它与以刘姓为中心的封建正统思想结合时,是以对汉室的态度为衡量标准的,即:凡是拥护汉室的或投奔蜀汉的就是忠,否则就是奸。但有时也超出于集团利益,而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各个集团中的人物,只要表现忠心不事二主,作者就加以赞扬。如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谋士沮授战前正确分析形势,提出正确决策,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加罪与他。袁绍战败后沮授被曹操所抓,坚决不降曹操,从情理上讲,袁绍昏庸残暴,不是明主,他投降曹操是明智之举,但是他却拒绝了。曹操看中了他的才能,厚待于他,并将他留在军中,但他却一点都不动心,反而盗走营中的马想回归袁绍。曹操最后迫不得已杀了他,但作者有意渲染他死时的英勇不屈,神色不变。曹操曾感叹说:吾误

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ongzong
  • 文件大小32 KB
  • 时间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