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研究.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研究
依据可考的文字材料,在中国的奴隶制社会里,哲学思想的消失可以上溯到殷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殷人早期的哲学思想和占卜巫术结合在一起。卜是一种灼龟甲算卦的方法。刻在这种龟甲以及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是中
名实关系  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首倡"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出名实相符的思想。稍后的墨子重视对实际事物的选取,认为空泛地谈论事物之名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对实际事物做出正确的选择。道家否认名可表实的功用,认为道不行名,其中庄子有"名者实之宾"的思想。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强调概念的确定性,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认为"白马"专指白色的马,"马"泛指马类,二者不同。后期墨家意识到不同的名指实的范围不同,把概念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即普遍概念、分类概念和专用名称。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商定俗成"的原则,主见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以实为制名的基础。
形神关系  它是精神和物质关系的一个方面。先秦时期,《管子》书中有"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的形神论,有二元论倾向。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确定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到汉代,特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关系的观点已臻系统化,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主见形神相离,一派主见形神相即。前者一般都认为精神主宰形体,形灭后精神可独立存在;后者一般都认为形体是精神存在的前提,形灭则神灭。汉代的桓谭以烛喻形,以火喻神,认为烛火不能离开蜡烛而独立存在,神也不能脱离形体而独存。晋代僧人慧远认为,神"感物而非物",所以,"物化而不灭"。道教追求形神俱存,不死不灭,但认为形依靠神而存在,官方道教的创始人葛洪曾说:"形须神而立焉"。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对形神关系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的命题,认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这一思想至今仍堪称为人类才智的花朵。
5
知行关系  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主要涉及学问来源、熟悉过程、求知方法和检验学问真伪的标准问题,比较侧重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也包含一般熟悉论的意义。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者"和"学而知之者"。他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程序,把"行"看得比 "学文" 更重要。老子根本否认行对知的意义,认为"不出户,知天下",出之愈远,知之愈少;他所追求的对象是与详细的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道,因此须用 "涤除玄览" 的直观体验方法。战国初期的墨子以"三表"为检验学问真伪的标准,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以此衡量学问的价值,这涉及到行为在熟悉过程中检验学问的功用。荀子强调行的重要作用,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把"行"引入了熟悉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包含三种观点,一是知先行后,一是知行合一,一是行先知后。北宋的程颐认为,"须是识在所行之先","知了方行得";南宋的朱熹强调,致知和力行不行偏废,但要究其先后,则"当以致知为先"。明代的王守仁不同意程朱知先行后的观点,认为"知之真实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知与行"合一并进"。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继承了中国古代重行的思想,批判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观点是"销行以为知",认为"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力行而后知之真";近代的孙中山则以"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的口号,动员民众先行动起来,在行中求知。
7
动静关系  在中国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都确定天地万物的运动和变化,认为动与静是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蕴含、相互转化,但对动静何者为主、何者为本的问题却有不同看法。老子认为,"静为躁君","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王弼进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动起于静","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把静视为肯定的。东晋的闻名僧人僧肇强调动静的联系,主见"即动而求静","求静于诸动",认为 "动静未始异"。北宋的周敦颐认为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程颐确定"动静无端"。南宋的朱熹发挥了周敦颐和程颐的思想,认为"动静二字,相为对待,不能相无",但最终还是"静者为主,而动者为客"。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认为"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二者相互包含,不行分别,并进一步提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的观点,把静视为动的一种存在形式,辩证地解决了动与静的关系问题。
与动静关系亲密相联的还有关于运动过程、运动方式以及运动缘由的观点。老子提出向相反方面转化的思想,认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战国时期的《易传》认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确定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是事物运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麒麟才子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