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情感。这在《诗经》中就表现得特别突出,其中有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忧患,有对奸邪当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既描绘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征战荒野的凄惨图景,也反映了这种生活对人性的彻底摧残。
《毛诗传》说:“《采薇》,遣戌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戌役,以保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小雅·采薇》是一首边防戍卒归乡途中所唱之伤悲之歌。诗中反复诉说战斗生活的艰辛,餐风宿露,吞咽野菜,“一月三捷”居无定所。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士兵愈加思念家乡渴望与亲人团聚。然而“日归日归”,却总是不能归去。于是,他就更是“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疾”。不过,最终有一天,他盼到了回家的机会。在大雪纷飞的归途中,他感慨漫长的征役岁月,万般辛酸涌心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困难,身心俱疲。感伤时事,心中有难以诉说的悲伤。繁重的徭役与兵役,不仅给服役者本身带来体力与精神的双重苦痛,而且严峻地破坏了正常的生产与家庭生活。
3
二、久戍征伐 追忆室家
《邺风·击鼓》描写的是卫国将士南行征战出师时的内心情感冲突。《诗经原始》中的解释:“然细玩诗意,乃戍卒磋怨之辞,非军行劳苦之诗。……久而不归,故至暖怨,发为诗歌。始序南行之故,继写久留懈散之形,因而追忆室家叙别之盟。言此行虽远而苦,然不久当归,尚堪与子共期偕老,以乐承平。不以诸军悉回,我独久戍不归,今竟不能生还也。”诗人以一个“独字”表现了其内心对“土国城嘈”者的艳羡。正是这个“独”字使诗歌“怨”的主题显得更加突出,为诗歌后三章诗人感情的进发作好了铺垫。“我独南行”和“与子偕老”的冲突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极致。从征将士出征时的“死生之思,室家之念,绊结愁叹”,最终转化为对幸福生活的无望。令读之者为之动容。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说明白诗人内心对此次出征前景的担忧。“爱居爱处,爱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则更为详细地说明白诗人当时真实的心理活动。丧马走林是战斗所带来的凄惨景象。《左传》宣公十二年亦有这样的记载:
5
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肪。赵旎弃车而走林,屈荡搏之,得其甲裳。……赵旗以其良马二,济其兄与叔父,以他马反,遇敌不能去,弃车而走林。
在预见到战斗的残酷之后,诗人主要抒发了对心上人的思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出征之前与家人共度幸福生活的誓言,诗人用这个相爱的人共同拥有的典型场景表达了对其心上人的思念。诗人不仅要独自南行,而且生死未卜。“于磋阔兮,不我活兮。于磋询兮,不我信兮”则抒发了不愿与家人分别的呼喊。在此次分别之后,相隔两地,生死难测,以前与家人的誓言也不能实现了。
诗人以“我独南行”的“独”字表达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担心全感。这种感觉的在诗人心中不断膨胀,他看到了战斗中残酷血腥的场景一弃车走林,或许就此与家人分隔两世。从前与家人相约的誓言还在耳边萦绕:无论是相隔多远,即使是生死之际都不会离弃,但现在却要远离家人,独自面对残酷的战斗,生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麒麟才子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