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拔罐疗法的基础知识
现代拔罐的发展3
拔罐适应什么样的人群4
拔罐禁忌的人群5
几种常规拔罐疗法5
拔罐时体位的选择的原则6
拔罐疗法的选穴原则7
2
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闭、痛经、曰带、黄带
拔罐禁忌的人群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或者延误患者的治疗,以下病症应当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
(1)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对于癫痫患者则应在间隙期使用。
(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
(3)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官用拔罐治疗。
(4)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急性关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
6
(5)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
(6)孕妇的腰骶及腹部不宜拔罐。
(7)恶性肿瘤患者不宜拔罐
(8)过饥,醉酒,过饱,过度疲劳者均不宜拔罐
(9)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狂躁不安,破伤风,狂犬病等不能配合者不宜拔罐。
几种常规拔罐疗法
一)单罐法。单罐法即单罐独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局限的疾病。
二)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
三)多罐法(神经节段拔罐法)。多罐法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个至10余个。
(四)闪罐法(病变反射区吸拔法)。闪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止的拔罐方法,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适用于肌肉痿弱、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及中风后遗症等。
(五)针罐法。针罐法是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拔罐法。其具体操作也可分为二类:1、留针拔罐法。选定穴位,针刺至得气,运用一定手法,留针于穴区,再在其上拔罐。2、不留针拔罐法。系指针刺后立即去针,或虽留针,但须至取针后,再在该部位拔罐的一种方法。
(六)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油。
(七)血罐法。又称为刺络拔罐或刺血拔罐。刺的时候不宜过深,出血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
(八)平衡罐法,也就是内脏神经调节吸拔法。
(九)指罐法。就是在需要拔罐治疗的穴位或患处先用手指代替针点按穴位(点穴)或点揉患部后再进行拔罐治疗的方法。
(十)发泡罐法。通过延长时间和增大吸拔力量等使罐内产生水泡(皮下充水)而达到治疗目的。
(十一)灸罐法。是将拔罐与艾灸疗法相结合的方法。(十二)按摩罐法。是将按摩手法有机的根据病情、病位而结合起来。
(十三)摇罐法。该法是对所留之罐均匀而有节奏的摇动,使罐体与皮肤产生松紧变化,患者进一步放松,产生不同程度舒适感。
(十四)转罐法。该法是在摇罐的基础上,增大摇扭旋转力量,手法较剧烈,牵拉程度更大,以促进血液循环,局部肌肉放松。增强治疗效果。
7
(十五)提罐法。是从坐罐发展而来的。将坐罐罐体向上轻缓提拉,力量强度逐渐加大。
(十六)药罐法。将药物治疗和拔罐疗法结合以提高疗效。多用于四肢关节风寒湿痹等证,可分为煮药罐法和罐内纳药法两种。
(十七)其他罐法。将拔罐与现代科技结合产生协同或增效作用。如磁疗罐、神灯罐法等。
拔罐时体位的选择的原则
拔罐时的体位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在拔罐时,应根据拔罐部位选择适宜的体位。
其原则是:能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使患者舒适持久;方便术者操作;
拔罐时常见的几种体位
1)仰卧位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或平放或放于体侧,下肢自然分开,膝下可垫以软枕。
此体位适用于头面,胸腹,上肢内侧,下肢前面,内外侧部的拔罐治疗。
2)俯卧位患者自然俯卧床上,胸前可垫于软枕,踝关节也可垫软枕。
适用于项背腰臀及双下肢后侧的拔罐治疗。
3)侧卧位患者自然侧卧于床,双下肢屈曲,上面的前臂下可垫着软枕。
适用于肩,协肋,膝以及上下肢外侧的拔罐治疗。
4)仰靠座位即仰面靠坐于手椅上的座位。
适用于前头,面颊,上胸,肩臂,腿膝,足踝等部位的拔罐治疗。
5)俯卧座位即头部俯伏于椅背上的座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背等部位的俞穴。
拔罐疗法的选穴原则
(一)就近拔罐即在病痛处拔罐。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
拔罐疗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