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交响曲(田园) 贝多芬作者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 — 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和钢琴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是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于先河的音乐巨人,他的音乐与时代和命运紧密相连,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歌曲介绍 F 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本曲大约完成于 1808 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 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 1808 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 “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 c 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乐曲赏析 F 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 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 F 大调, 2/4 拍子,奏鸣曲式,音乐在平静安宁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反复交替,形成恬静清新的自然美景,音乐自然流动,没有强烈的力度变化,表现出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宁。第二乐章第二乐章:在溪边。很快的行板, 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 B大调, 12/8 拍子,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音乐富有诗意。第三乐章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快板, F 大调, 3/4 拍子,谐谑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 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第四乐章第四乐章:暴风雨。快板, f 小调, 4/4 拍子。在这一乐章中,狂风呼啸, 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转瞬间便笼罩了一切。但是, “卷地风来忽吹散”,暴风雨很快就过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园牧歌。第五乐章第五乐章:牧人的歌。小快板, F大调, 6/8 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像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溪边景色 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