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烂皮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杨树烂皮病
[摘 要]杨树烂皮病是杨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杨柳榆等树种危害极大。本文对该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栽培条件是病、伤痕、皮孔、冻伤等处,由于病斑横向发展快,常造成树木成片死亡。
二、病原
病原的有性阶段为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dida Nit.),隶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真菌。系弱寄生菌。子囊壳多个,埋生在子座里。长颈瓶状,初黄色,后变黑,直径350~380μm。子囊棍棒状,中部稍膨大。子囊孢于腊肠状,~×~(μm)。无性阶段为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s.)Fr.),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于座内,单室或多室,形状不规则,里面具数量特多的无性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状,~×~(μm)。病菌在4-35℃范围内可生长,但以25℃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4。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适温均为25-30℃。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子囊壳、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皮内越冬,翌年春季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成熟,借风、雨、昆虫、鸟类传播,通过各种伤口,尤其是通过日灼伤口侵入寄主,也可自无伤的死皮侵入。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
华北地区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东北地区稍晚5-6月是病害盛发期,7月病势缓和,9月停止发展。该病与冻害、日灼伤、虫害、盐害、旱害有正相关性。
栽植用苗木过大、移植时根系受伤、移植次数过多、假植太久的大苗或幼树,在移植后不易恢复生机,因而易病。在城乡绿化树木上,因整枝技术不佳、修剪过强、机械伤害多时,均有利于发病。受光量过大易生日灼伤时,也易发病。
四、综合防治技术
。选用生长健壮,抗旱耐寒根系良好的壮苗,象青杨、钻天杨、银白杨和现在的赤杨的系列品种,尽量杜绝欧美系列的品种。杨树造林最好造在平缓坡,厚黑土层暗棕壤和谷地草甸土等水肥条件好的立地条件。育苗和造林应通过实际检验来选择适合当地的抗冻、抗日灼、抗病虫品种,不要盲目推广某一杨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杨树烂皮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杨树烂皮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