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烂皮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杨树烂皮病
[摘 要]杨树烂皮病是杨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杨柳榆等树种危害极大。本文对该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栽培条件是病害发生的主要诱因,综合防治中的园林杨树烂皮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杨树烂皮病
[摘 要]杨树烂皮病是杨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杨柳榆等树种危害极大。本文对该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栽培条件是病害发生的主要诱因,综合防治中的园林技术是关键,化学防治作为协助手段。 [关键词]杨树烂皮病;污黑腐皮壳;综合防治 杨树烂皮病(Valsa sordida Nit.)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是我国北方防护林、用材林、城乡绿化杨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该病是潜藏浸染性病害,当出现干旱、水涝、日灼、冻害等恶劣条件时,病害便快速发生,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危害柳树、板栗、桑树、木槿、樱花、法桐等园林植物,常会引起大量枯死,尤其杨树受害最重。全国杨树人工林面积约600万ha,占全国人工林总面积的19%,是世界杨树人工林面积的4倍。杨树烂皮病(腐烂病)是杨树死亡的主要缘由。 一、症状 主要发生在杨树的主干和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枯梢两种症状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和侧枝上。发病初期,病部产生暗褐色水渍状病斑,略微肿起,病健组织界限明显,手压有软感,剥皮则有淡淡酒精味,隆起斑块慢慢失水,随之干缩下陷,甚至产生龟裂。剥皮可见皮下形成层腐烂,木质部表面出现褐色区。发病后期,在下陷的病皮上,出现密集的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遇雨或湿度过大时,由黑点顶端挤出乳白色浆状物,并渐渐变为橘黄色,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角。孢子角边挤边干,形成瘦长的卷须。分生孢子器有时呈同心环状排列。干后病皮极易剥离,可见到皮层腐烂成乱麻的纤维丝条。病皮环干一周,病部以上的枝干干枯,形成枯枝。小枝发病时无明显溃疡斑;在粗皮部分发病时也无明显的溃疡斑,也无卷须状的孢子角,但有琥珀色的分生孢子块。枯梢型:主要发生在幼树和大树小枝上。小枝感病后快速枯死,但无明显的溃疡症状,直至枝条皮层裂缝中长出橘红色卷丝状的分生孢子角时,方能发觉已感病。多发生在3-5年生幼树上,4-10年生的生长势衰弱的树木易受害。病斑多发生在植株的芽痕、叶痕、伤痕、皮孔、冻伤等处,由于病斑横向发展快,常造成树木成片死亡。 二、病原 病原的有性阶段为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dida Nit.),隶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真菌。系弱寄生菌。子囊壳多个,埋生在子座里。长颈瓶状,初黄色,后变黑,直径350~380μm。子囊棍棒状,中部稍膨大。子囊孢于腊肠状,~×~(μm)。无性阶段为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s.)Fr.),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于座内,单室或多室,形态不规则,里面具数量特多的无性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状,~×~(μm)。病菌在4-35℃范围内可生长,但以25℃生长最相宜。菌丝生长最相宜的pH值为4。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萌发适温均为25-30℃。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子囊壳、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皮内越冬,翌年春季子囊孢子和分生孢
杨树烂皮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杨树烂皮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