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器的民族艺术特色
金韵 所谓“西夏瓷器”,是指西夏王朝时期,在西夏王国地域内烧制的、供西夏王国人使用的瓷质器物。西夏境内因缺少金属矿藏,尽管冶金制造业高度发达,少量金属只能提供皇室之需,打造战争用具、农具以及钱币之用,社会西夏瓷器的民族艺术特色
金韵 所谓“西夏瓷器”,是指西夏王朝时期,在西夏王国地域内烧制的、供西夏王国人使用的瓷质器物。西夏境内因缺少金属矿藏,尽管冶金制造业高度发达,少量金属只能提供皇室之需,打造战争用具、农具以及钱币之用,社会所需的大量日常生活用品则只能以瓷器替代。西夏初期所用的瓷器主要靠宋夏贸易换取,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大量需求。随着西夏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技术的提高,西夏中后期开始建起了瓷器生产基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据调查,西夏王国烧制瓷器的窑址,主要集中在今宁夏银川贺兰山东麓及灵武县一带,甘肃武威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也有发现。1983年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宁夏灵武磁窑堡窑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量西夏王国时期的瓷器。灵武磁窑堡窑址出土的西夏瓷器,不仅代表了西夏瓷器的最高烧制水平,而且证明了西夏瓷器的设计制作,并不是对同时期中原瓷器的简单模仿,而是以社会的需求和民族的文化为主体的本土的产品。
西夏瓷器,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凡是日常生活用具中能用瓷生产的均有制品,包括生活器皿、文房器具、娱乐用品、宗教用具、建筑用材、雕塑艺术品等。常见器物有碗、盘、盆、壶、瓶、罐、钵和釜等。其中碗的造型可分为斜壁碗、曲腹碗、六棱碗、折沿碗和高足碗等;瓶可分为梅瓶、经瓶、玉壶春瓶、小口瓶、小口双系瓶和花口长颈鼓腹瓶等。由此可见西夏瓷器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其中以扁壶等,独具特色。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最典型的器物,为西夏境外其他烧瓷窑口所不见。扁壶的形体很大,气势磅礴。多为小口、短颈、扁圆腹,腹部中央的一面或两面有圈足,而不是在与壶口相对应的下部,背面的或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的或有对称和固定作用。壶体两侧置有可穿绳的双系或四系,适合背负于身或附于马背,出游狩猎放牧时携带简便安全实用,反映了西夏人的生存特点。扁壶的生产数量很大,适合于游牧民族使用,是党项民族的特有产品。壶体如由两个浅腹圆盘对扣而成,接缝处则多以附加堆纹进行弥合。不便以陶轮制作,不能以模范制作,只能手工制作,或三者的结合。造型设计合理,制作技艺高超。其三维难度的掌握,器型对称的精确度,都需要特殊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由此也体现了党项人的聪明才智。
西夏瓷器的釉色,以褐黑釉、白釉为主,也有少量青釉、紫釉、茶叶末釉及姜黄釉,其中白釉瓷器的质量普遍较高,或与西夏人崇尚白色有关。
西夏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釉、剔刻釉、刻化妆土、剔刻化妆土,还有刻花、印花、点彩和镂空等。刻釉、刻化妆土是在施好单色釉或化妆土的胎体上,待其稍干后,刻划出花纹来,露出的胎色、化妆土色与釉色形成色差,起到装饰作用,类似于阴刻。剔刻釉、剔刻化妆土技法,与北宋初期的磁州窑相同,但表现手法颇有独特创意。剔刻釉是在施好釉的胎体上,根据设计好的花纹,剔、刻掉花纹以外的釉面,露出胎质,形成纹饰。釉色与胎色的对比鲜明,纹饰的艺术效果很强。剔刻化妆土是在挂好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按照设计要求划出花纹,再剔、刻掉花纹以外的化妆土,施加透明釉,入窑烧成后器物的深色地上
西夏瓷器的民族艺术特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