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2法硕联考考试分析三一.docx


文档分类:研究生考试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22法硕联考考试分析三一
。重大误会的民事法律行为,指行为人对于民事行为产生错误的理解,并基于这种错误理解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详细包括:(1)对行为性质的误会,如把买卖误会为赠与行为;
⑵2022法硕联考考试分析三一
。重大误会的民事法律行为,指行为人对于民事行为产生错误的理解,并基于这种错误理解而为的民事法律行为。详细包括:(1)对行为性质的误会,如把买卖误会为赠与行为;
⑵对标的物的误会,如把复制品当作原件;(3)对价金的误会,如将1 000元误认为100元;(4)对当事人的误会,如把某甲当作某乙。
民法上的误会仅限于对行为内容的误会,不包括对行为动机的误会,而且这种误会是重大的,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造成的。
2-因受欺诈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详细分为两种状况:(1)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反真实意思的状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欺诈是指行为人有意实施的,以引起、强化或维持他人的错误相识并使其基于此错误相识而做出意思表示为目的的欺瞒行为。(2)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反真实意思的状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三人欺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有意实施的,以引起、强化或维持他人的错误相识并使其基于此错误相识而做岀意思表示为目的的欺瞒行为。特殊须要留意的是,民事法律行为的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第三人欺诈行为的,该民事法律行为才是可撤销的。
,使对方在违反真实意思的状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胁迫是指一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向对方或其亲属预报危害,使其发生恐惊心理,并基于这种恐惊心理而作岀的违反其真实意思的行为。
。这是指在双方、有偿的民事法律行为中,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推断实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允的民事法律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1)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推断实力等情形;( 2)行为结果对一方当事人有重大不利,而另一方则获得明显超过了正常状况下所能获得的利益(暴利);(3)不利一方当事人所为民事法律行为并非其本意,而是由于处于危困状态、缺乏推断实力等缘由;(4)这种不公允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或者是当时社会所公认的不公允。须要留意的是,显失公允仅指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推断实力等情形所造成的不公允,而不包括因为受欺诈或受胁迫而造成的不公允。
三、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在被撤销后,与无效的民事行为一样也具有自始无效的后果,但二者终归不同,主要表现在:
,不论当事人是否主见,也不论当事人之间是否有争议,该行为都是无效的,是肯定无效;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是相对无效,是有条件的无效。当

2022法硕联考考试分析三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h思密达
  • 文件大小12 KB
  • 时间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