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告知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备。
《咬文嚼字》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咬文嚼字》告知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备。
《咬文嚼字》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示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探讨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推断,而且还必需有附带语省略去了。依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探讨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的确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假如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推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羡语,表现着剧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推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肯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假如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今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好像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相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zi zhū)必较不行。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