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梅
教学目标:
1、 细读文本,品味意象背后的情感
2、 整体感知,把握李词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 解读文句,分析意象
2、 解读词中的人物形象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李清照词中意象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咱们班同学读的比人家这录音还要好,但是(O o o o )还需要注意。
有没有哪些是大家不理解的? -PPT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罗裳: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留恋处,兰舟催发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 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陆游《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 飞。
月
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落花无可奈何花落去
流水流水落花春去也
现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大家再读读这首词,看看里面写了哪些意象?找一
找......找到了吗?大家一起来说有哪些意象 PPT
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大家已经共同探讨了意象所指之意,那李清照是怎样运用这些意象表达她情感的 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文本中继续品读。
首先看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 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答:视觉,嗅觉,触觉 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它不仅点明了萧 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 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如此,首句便 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 “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 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 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 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 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作者面对这样一个 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 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 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 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划船方便,也为了避免损坏高贵华丽又轻透的罗裳,于是,先 解罗裳再上兰舟也就顺理成章了。独上兰舟,这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 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这与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 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是一样的,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 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 “愁”呢?
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 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一剪梅》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