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实现“民富国强”的路径选择
探析实现“民富国强”的路径选择
摘要:近年来中国GDP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之强盛毋庸置疑。然而,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跑不赢引发社会不断扩大的贫富两极分,出现了国强民不富的扭曲效应。因初次分配结构不合理、公共财政发挥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调节效率低下、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中衡的状态中。为此,探析并选择民富的路径,实现现阶段中国从国强转向民富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富; 路径选择;收入分配;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03-04
一、国强民不富的现状分析
,2001—,%,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10年间增长9倍。国力之强盛毋庸置疑。
,10年间财政收入的环比增长速度基本快于GDP环比增长速度,%%,可以得出国家财富积累比例向政府集聚倾斜,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另外,结合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1—2012年10年间,中国财政收不抵支,出现严重喇叭型财政赤字,政府财政赤字要从民间举债或增发货币方式补缺,无形给居民间接增加通胀成本。
,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1985—2010年近20年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尽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城乡差距却在不断扩大。:1。
,90年代初国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2009年,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储蓄率全球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根据央行2009年12月份调查问卷显示,%的居民倾向于消费。老百姓为啥非要把钱攥在手里,宁可长了毛也不消费呢,尤其是在2009—2012年银行负利率时期,也要不钱存银行呢,最根本要因即是因子女教育及未来养老问题不敢消费。
,这种高物价隐性成本直接传递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其社会负担加重,同时高通货膨胀率变相吸收居民手中创造的财富,根据CPI指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月—2013年9月CPI增长变化隐性吸收居民财富可以发现中国2010年1月—2012年4月份CPI指数较高,到2013年初逐渐回落,%。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客观经济数据显示,基尼系数呈M型攀升的态势,2003—。,。通常来讲, 到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探析实现“民富国强”的路径选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