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恐龙科普知识.doc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恐龙科普知识
恐龙科普知识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
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在大灭绝中脱颖而出,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
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科林对这次撞击事件进行了细节过程模拟。
这项研究显示,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6英里(约合10公里)的小行星以超过40倍音速的极高速度划过天空,随后狠狠地撞向
地面。撞击产生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的爆炸当量,
是二战期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威力的70亿倍。强烈的
撞击产生的冲击波将周围的一切扫荡。
在撞击点附近,动植物要么死于高温炙烤,强烈的冲击波,或是在史无前例的海啸和地震中死亡,最后的一批幸存者则被从天而降的大量岩屑生生掩埋。而在远离撞击点的地区,甚至是在地球的另一端,那里的生命仍然遭受了生态系统崩溃,遮天蔽日的尘埃基本上阻隔了所有阳光,整个地球陷入漫长而彻底的黑暗,几乎就像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深处,植物的光合作用终止了,食物链彻底崩溃。
科林指出:“随着所有植物的死亡,植食动物们将无以为继。而当植食动物大量死亡,食肉动物也将很快步它们的后尘。生命的生存开始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在陆地上,体型较大的生物,包括恐龙在内都被饿死。化石记录显示,经过这无数的磨难,没有任何体型超过浣熊大小的生命存活了下来。
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小行星撞击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一个关键因素,现在证明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科学证据比较多,也是相对来说解释的最好的一个假说。”
灭绝假说二:温度骤降说
来自波恩天体物理学研究所的约尔格・法尔教授提出,地球在6000万年前曾陷入一次强烈的宇宙粒子流“风暴”中。在遭遇这样的风暴时,高速进入地球大气的各种粒子会达到平时的上百倍之多,将大气中的分子“撕裂”成为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结核,最终导致地球大气中云层增厚,降雨频繁,气温急剧下降。
恐龙是温血动物,它们具有相对较高的代谢速率,有可能维持一定的体温。可是恐龙的呼吸器官弁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o这就导致恐龙体温弁不高,可能接近现代树懒。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而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否则就需要保温。恐龙过于庞大的身躯,不能进入洞中避寒,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惨遭冻死的命运。
但是,这种假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
止匕外,气候骤变造成恐龙绝灭的另一条可能的途径是严重影响恐龙的卵。一些科学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我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也发现,在一些化石地点产出的恐龙蛋中,临近绝灭时期的那些恐龙蛋蛋壳上的气孔比其他时期的恐龙蛋蛋壳中的气孔要少,这很可能与气候变得寒冷干燥有关。
灭绝假说三:大气变化说
在地球刚刚形成的遥远年代里,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高。后来,随着自养生物的出现,光合作用开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制造氧气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地球上的大气环境。
有证据表明,恐龙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浓度很高

恐龙科普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shut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