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
寸商要 《呼兰河传》中萧红运用了空间的切割变化与双重视角的切换,完成了对场景的塑造,在 对各种场景的描写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技巧。对不同场景的大量描写,除了能将呼兰河城的整 体形态、人民生活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景的艺术功力。
—\场景与场景描写
场景作为小说构成的一个要素,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环境和事情构 成,它是一个在同一地点、在一个没有间断的时间跨度里、由人物活动展现的持续性事件。一般 地说,场景的环境要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不能是空洞的、没有边界的环境,人物在这个环境里 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呈现各种各样的故事。作者通过建构场景,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对场景进 行描写,达到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场景是作品抒发情感的主要载体之一。
场景描写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常用以铺垫情节、突出主题或渲 染氛围,因而是一种为故事的发展服务的文学手段。
二、《呼兰河传》场景描写的内容
场景描写是《呼兰河传》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呼兰河传》的场景描写既有呼兰河小城百 姓的日常生活,更有浸透了浓厚风情习俗的各种风俗活动;既有具体而微的实在生活场景,也有 浓郁的情感生活场景。
(一)实际生活场景
实际生活场景就是在一个场所里的某一时间段或某一时间点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每日循环往 复的连续的活动,整体构成的一个场景。
小城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把“小城”看做一个整体,把“小城”作为一个场景来进行描写。 城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环境,并不构成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的场景,但是在萧红的笔下,这个呼兰河 城是闭塞的,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所,这也就具有了场景的特点。呼兰河的人们都在城里面生活, 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在萧红的描述下也是连续而具体的,因此小城衍生成为 了一个可感的场景。
小说从呼兰小城的十字街写起,“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 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1] ”据考证,小城的十字街上有一个牙医,他是个洋人,本可能是想借行医感化这里的愚众, 却不想最后竟是被同化沦陷了,可见在这个小城里封建意识的浓度之烈。小说在东二道街上的大 泥坑的描写上,集中体现了百姓的愚昧和自私。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一下雨便变成一个大水坑, 淹鸡淹鸭,甚至淹死过猪羊,说话议论的人不少,却没有人想着去填,明明是祸事连连,却好似 变成了小城民众的乐趣所在,甚至连那淹死的猪,都变成了民众的口享,自欺欺人,分外开心。 呼兰小城也充满了小城百姓日常生活的各种色彩。扎彩铺、小胡同里的麻花都是人们生活朴实的 写照。有人的孩子跌碎了四个麻花不得已“赔” 了三个的钱,两人争吵了一番,在街道上也就作 罢了,卖麻花的便很不乐意地到别处叫卖了,看见有人喜欢她的麻花的便上前应和几句。到了傍 晚就有"火烧云”,人们齐聚在一起看这独特的奇景,安安静静的,等着天完全黑了,也就散了, 抒写小城中独有的那份宁静。跳大神、盂兰节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庙会等更是小城人生活的 特别之处,跳大神、放着河灯敬畏着神灵,这是呼兰河城百姓日常的信仰,他们相信鬼神,觉得 这是壮举。唱野台子看戏说亲在呼兰河城也是一个传统,小城难得热热闹闹的时候,人们会打趣 说笑,小孩子也跟着凑热闹。
这些都是小城中每日都会发生的各种事情,是小城居民共同营造的,是呼兰河城所特有的, 有了这些呼兰河城不只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而是拥有持续性事件的一个特定的场景,是作为人 们实际生活所存在的一个场景。
后花园
同样,后花园也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作者的后花园是童年的"我”这一个时间段里最喜爱的 地方,作者具体描述了童年的“我”在里面的生活,我和祖父的快乐时光。萧红是把后花园作为 一个场景来描写的。
后花园是“我”的乐土,萧红把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一个场景去描写,充分展示出自己对童年 生活的眷恋和怀念。小说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以“我”为中心,用一种儿童视角来进行叙述。萧红
自小在这座城里生长,在这个院落里,萧红度过了她非常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后花园也可以 说是萧红的的精神家园,寄托了她无数的快乐与安慰。她是幸福的,祖父对她的呵护与疼爱,伴 随着她点点滴滴的成长。小说中提到:“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 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行恶色,和祖母用针扎我手这些事,都觉得算不 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E”在''我”心中和祖父生活的时光是最美好的,也可看出作者对 这种生活的怀念,后花园里都是"我”童年生活的种种,在年幼的"我”眼里,在这个后花园里 无论干什么都是快乐的,这一段的时光里的生活,都是萧红对后花园这个场景的塑造。
后花园是叙述“我”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