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中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零一五年十月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
目录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1
二、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1
三、功能定位与网络层次2
四、线网调整方案4
五、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
1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
-4-
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网络层次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应满足不同范围,不同服务要求下的线路功能定位,需具有一定灵活性,构建分层次、多样化的线网技术体系。构建相对较高强度、较低密度的线网,具备较高的运输效率,覆盖主要客流集散点和交通走廊,但根据线路功能、性质不同可采取区域差别化的覆盖,以体现其城市交通骨干作用;线网根据功能定位差异分为市区线和市域线两个层次。
市区线:重点解决中心城区范围大运量客流通道的交通问题,覆盖主要客流走廊,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缓解发展中的交通供需矛盾,同时促进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并通过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对外交通枢纽的合理衔接,加强中山市中心城区与珠三角城市群及其他沿海大城市的快速联系,承担对外交通的集散功能。通过在中山北站、中山站、沙溪站、南区站、西区站等车站与珠三角城际铁路及沿海高速铁路的衔接,增强与广州、深圳、珠海等周边城市及其他沿海大城市的联系,使中山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市域线:由中山市域范围内的城际线和本规划新增加的市域线共同组成,服务于市域范围;目的是连接城市中心、副中心与主要镇区,承担市域内的城市中心、副中心与主要镇区间的交通联系。通过市域轨道交通的建设,改变中山市自下而上、分散发展的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强化主城区的服务职能,与城际轨道交通一起,促进小榄、南朗市域副中心及外围镇区组团的快速形成和发展,缩短组团间时空距离,加快中山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同时,加强城市中心、副中心及主要镇区与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
1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
-5-
珠三角城市群的快速联系,使中山更好地融入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四、线网调整方案
(一)远期规划线网调整方案
远期线网由3条线路构成“一纵两横”线网形态,与BRT整体构建形成“一环一纵两横”公共交通主骨架网络,,设站54座,其中轨道内部换乘站2座,与区域轨道车站换乘站4座。
号线(港口-中山北-石岐-东区-南区):中心城区南北向城市轨道交通核心骨架通道、中山北站客流集散重要方式,响应和引导城市向北、向东发展,实现港口-中山北站-石岐-东区快速联系,覆盖港口商圈、中山北综合交通枢纽、紫马岭商圈、岐江新城、体育场及沿线多个居住区,主要沿港口世纪路、港口大道、起湾道、博爱路、城南路等交通走廊布局,,设站15座,。
号线(小榄-东升-西区-石岐-东区-中山站-火炬区-马鞍岛):中心城区与北部副中心市域快速轨道联系通道、中心城区东西向“两核”联系主通道,及中山站、小榄站、客运港客流集散重要方式,实现小榄-东升-西区-石岐-东区-中山站-火炬开发区-马鞍岛的快速联系,覆盖小榄镇区、东升镇区、沙朗市场、中医院、康华路商圈、中山站、火炬区商圈及沿线多个居住区,主要沿民安路、同乐大街、彩虹大道、翠沙路、康华路、沙边路、世纪大道等交通走廊布局,,设站27座,。
号线(沙溪-西区-石岐-东区):中心城区东西向补充通道,实现了沙溪-西区-石岐-东区沿南部走廊的东西向联系,覆盖富华道、中山路商业走廊,主要沿岐江公路、富华道、中山路交通走廊布局,规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
1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
-5-
,设站12座,。
(二)远景规划线网调整方案
在远期线网基础上,结合城市向东发展、“两核”联系要求,以“全域中山”为目标,形成“主城区两横三纵、东部新城两放射、西北组团一放射、南部组团一放射”网格+放射线网形态,规划线网由7条线组成,,设站124座,其中城市轨道内部换乘站13座,与区域轨道车站换乘站9座。
号线(港口-中山北-石岐-东区-南区-大涌):中心城区南北向城市轨道交通核心骨架通道、中山北站客流集散重要方式,线路在远期方案基础上继续向西南延伸至大涌,,设站20座,。
号线(小榄-东升-西区-石岐-东区-火炬区-马鞍岛):中山中心城区与北部副中心市域轨道快速联系通道、中心城区东西向“两核”联系城市轨道核心骨架通道、中山站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