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 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 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 让小学生读懂它, 理解它的内容, 让学生终身受益, 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 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 70 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例如教学《咏柳》一诗, 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当春天到来之际, 你行走在路上, 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 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你看那河堤上, 道路旁, 原本光秃秃的柳树, 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 它变得怎样了? 在学生想象之后, 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 然后就导入诗文, 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 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 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 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 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 春风吹绿了大地, 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 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这棵树是这样, 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 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 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很受孩子们的喜爱。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 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 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 阔大境界, 语言的粗犷有力, 气氛的雄伟悲壮。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 反复的配乐诵读, 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 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 高低起伏, 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在古诗文中, 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古诗文的教学, 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 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 、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 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当我们回忆起母爱, 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中的诗句()。有时候, 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 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2 、按要求写诗句。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小学古诗怎么教的相关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