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小寒小寒节气简介小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月5到7 日之间, 太阳位于黄经 285 °。对于中国而言,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 小寒是气温是最低的的节气, 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气候观测资料表明, 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 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 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 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日期“小寒”时值阳历 1 月上半月,农历十二月(腊月)上半月。日期的计算[(Y*D) C]-L 公式解读: Y= 年数后 2 位, D= , L= 闰年数, 21 世纪 C= , 20 世纪= 。举例说明: 1988 年小寒日期=[88 × . ]-[(88-1)/4]=27-21=6 ,1月6 日小寒。例外情况: 1982 年计算结果加 1 日, 2019 年减 1 日。小寒节气由来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 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 就是说, 在黄河流域, 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 小寒过几天后, 才进入“三九”, 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 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 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 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 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 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 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 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等到冬至过后, 也是到“三九”前后, 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 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有增加, 仍入不敷出, 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 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 就是说, 在黄河流域, 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 小寒过几天后, 才进入“三九”, 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 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 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 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成为大寒。物候小寒中的三候,其物候反映分别是: “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在候鸟中, 一候, 阳气已动, 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但还不是迁移到中国的最北方, 只是离开了南方最热的地方; 二候, 喜鹊此时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到了三候, 野鸡也感到了阳气的滋长而鸣叫。气温小寒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 5℃上下, 极端最低温度在— 15℃以下; 东北北部地区, 这时的平均气温在— 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 20℃。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 45°N 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 20℃上下, 40°N 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 10℃上下。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 0℃左右, 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 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 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小寒农事小寒时节, 除南方地区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 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在冬前浇好冻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的基础上, 寒冬季节采用人工覆盖法也是防御农林作物冻害的重要措施。当寒潮成强冷空气到来之时, 泼浇稀粪水, 撤施草木灰, 可有效地减轻低温对油菜的危害, 露地栽培的蔬菜地可用作物秸秆、稻草等稀疏地撒在菜畦上作为冬季长期覆盖物, 既不影响光照, 又可减小菜株间的风速, 阻档地面热量散失, 起到保温防冻的效果。遇到低温来临再加厚覆盖物作临时性覆盖, 低温过后再及时揭去。大棚蔬菜这时要尽量多照阳光, 即使有雨雪低温天气, 棚外草帘等覆盖物也不可连续多日不揭, 以免影响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营养缺乏,天晴揭帘时导致植株萎蔫死亡。高山茶园,特别是西北向易受寒风侵袭的茶园,要以稻草、杂草或塑料薄膜覆盖篷面, 以防止风抽而引起枯梢和沙暴对叶片的直接危害。雪后,应及早摇落果树枝条上的积雪,避免大风造成枝干断裂。饮食风俗小寒时吃的菜饭古时, 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 到了小寒, 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 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 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 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