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后一朵莲花
《最后一朵莲花》笔力雄厚,文学
性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博学与集思广益。
当年程那根如同活人脑后的长辫一样腐朽的草绳不肯松手的王乃誉,便逼迫儿子在科举的云■端上作最后的一博。
然而,这一次,王乃誉乂一次失望了。
因为早就厌倦了这种近乎无聊的科举,所以,对这次的榜上无名,王国维却显得不以为然。
因为就在这一年,北平的上空横空绽放出一束耀眼的政治火焰,这就是曾经点燃了许许多多宵年学子的热血与激情的“戌戍变法”。
其时,王国维已还乡海宁,这束巨大的火焰当然也映红了钱塘7工的潮水,并将一股滚烫的热流扑向了正在转心治史、潜心诗书、准备随时外出游学的王国维。
这对于王国维和他的父亲王乃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王乃誉本来就是一介书生,只因其妻早在王国维只有四岁时就病逝,他为生计才疏于学问济身商界。但是,除了对儿子过于厚望而迫其卷入科举的污泥浊流外,他的思想还是开明的。因此,当王国维向他提出要走出海宁投身于这场变革火焰时,他非常赞同和支持。
在这场火焰里,不是自救就是自焚。
王国维是心怀一种赴汤滔火的悲壮士气告别钱塘7工的。他知道,那些垂挂在钱塘7工畔杨柳枝条上的一申申诗词已经无法喂饱他日渐消瘦的精神世界。
在王国维故居大厅,看到那些发黄的《时务报》,我不能不想,走出钱塘江的王他人生中一个最早的朋友。
这个人叫许默庵。
许默庵是浙7工上虞人,在上海的《时务报》做着一份书记和校对工作,因家里有急事要回去一趟,就叫王国维来上海替代他的位子。
尽管《时务报》总共只出了69期就因时局的变故而如缺水的花朵股凋谢了,但对于王国维的此次上海之行来说却真正是柳暗花明的人生转折。因为在这短短几个月的编校过程中,他不仅接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思想,而且还在工作中结识了后来对他的生活与学识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罗振玉。在某种程度上,罗振玉就像一只柔软而乂温暖的鸟窝,使王国维在《时务报》停刊后,没再因为工作因为生计而在繁华而乂沧桑的上海滩密密麻麻的屋顶上横冲直撞,盲目飞翔,没有因为一直找不到栖身的屋檐而被那个时代独有的风雨打湿羽毛。
当然,这份幸运也是王国维的求学心切促成的。
如果不是一来到上海的《时务报》就得知了由罗振玉主持的东文学社并马上找上门去报了名,我们谁也无法预测,他和罗振玉之间何时才能相识抑或是否还会有相识的缘分。
在某种程度上,“东文学社”可以说是王国维通向西学的一座金色桥梁。
1900年10月21日,由于罗振玉的经济援助,王国维终于登上东渡日本的轮船。那一天,上海黄浦江的流水似乎比平时显得更加湍急,仿佛是要尽快将一个中国的激进者送到异国他乡,去打捞他所渴望的文化精华。
然而,到日本还不到半年,还没亲眼目睹樱花的绽放与浪漫,王国维就因为严重的营养不良而引发了脚气病,病发时疼痈难忍,奇痒无比,无法挪步。就这样,黄浦7工的激流在送走他四个月之后,乂将他迎了回来。重新踏上旧上海的石板街头,王国维不禁满腹惆怅。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去注目昔日的黄浦7工,注目王国维登上轮船和走下轮船的那个码头,我们是否会想到,如果王国维东渡日本后不因足疾匆匆而归,心怀科技救国的满腔热血而
最后一朵莲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