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语文来源于社会和人生,是社会和人生的反映;另一方面,语文又反作用于社会和人生,对社会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试教育只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而压制了其社会性;素质教育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合理的挖掘中寻找其促进人性发展的因素,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关键是从教材、学生、教师这课堂的三要素入手,“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下面就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激活”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激活“文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的大课堂,熔多学科知识为一炉,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受到人生启迪以及美的熏陶。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课《月光曲》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人公,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问: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曲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人情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通过聆听《月光曲》片段,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又实现学科之间的融通。只有“激活”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将课本与社会、人生的大教科书联系起来,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才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激活”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激活”学生是“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课堂教学不仅是有目的的共同活动,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人际交往方式。我们应该变传统教育的高压型为宽松型。很难相信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欲言不能的人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更何况是这些好动的学生。我们固然不可能一下子抛开文化传统的积淀而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可随意站立、走动,甚或可自由出入(更何况那也未必效果最佳),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在不屏弃严肃、庄重的同时多一些宽松与和谐。一副喜笑颜开的面孔,比一副冷酷无情的面孔美得多。教师在课堂上,要多一些微笑,少给学生一些压抑感。教师要尊重课堂,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二)要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
,把课堂激活。
如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将相和》一文时,先让同学们分组、分角色朗读,然后再扮演角色,再现课文情境。同学们把蔺相如顾全大局、胸怀广阔、机智勇敢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的内涵,从而立下“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做人理念。
,把课堂激活。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
浅谈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