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年代:唐
作者: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年代:唐
作者: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风格。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和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
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体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诚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浮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匆匆读下去,无暇察觉到它的重叠浮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掉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
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
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
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由于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旨在写拗律吗?也未必。她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故意自创别调的状况也不同样。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所有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根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因此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觉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
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