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ppt讲解
第一页,共四十八页。
臂丛解剖
臂丛的解剖可概括为“五根、三干、六股、三束、五支”。
(1) 五根:即臂丛神经由颈5~8和胸1 神经根的前支组成,位于斜角肌间隙内。
(2) 三干:由颈5外静脉经此通过,沿肩胛舌骨肌往下触摸到锁骨上窝可摸到锁骨下动脉搏动。手指向沟内重压患者有麻木或异感。
一般在第6颈椎横突与环状软骨处于同一水平,从此处作一水平线与肌间交通的交点即为穿刺点
第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定位肌间沟(二)
1. 在锁骨上法穿刺点的直上1~ cm,相当于肩胛舌骨肌的上缘,在此处可隐约触到前、
中斜角肌间沟,向颈椎横突方向重压时,有异感向前臂方向散射,即为穿刺点。此点有时与
颈外静脉重叠,可在后者的外侧或内侧缘进针。
2. 摸出甲状软骨的下缘(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向外侧摸到胸锁乳突肌后缘,然后
再稍稍向外侧移动,所摸出的间隙即为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向下摸到肩胛舌骨肌的上缘处,即
为穿刺点。
第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2 . 操作
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巾。左手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注射针头,垂直皮肤刺入此沟,略向下向后方(向后朝对侧脚跟)推进,穿过浅筋膜后有脱空感。若同时患者有异感则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亦可缓慢进针,直达C6横突,稍稍退针,接局麻药液注射器,回抽无血液,无脑脊液,无大量气体,即可注人局麻药15~25ml(成人)。不宜同时进行两侧阻滞。
第十七页,共四十八页。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第十八页,共四十八页。
适用于上臂下1/3以下部位手术或骨折手术复位,以手、腕和前臂尺侧部手术为首选
操作 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上肢外展90℃,手背贴床,靠近头部,呈行军礼状。在腋窝触摸腋动脉搏动,沿胸大肌下缘向腋窝触摸,动脉搏动最高点,即为穿刺点,与动脉呈10℃-20℃夹角刺入皮肤,缓慢进针,有落空感,松开手指,见针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如有异感更确实,即可注药。若针入动脉可继续进针穿过动脉后壁回吸无血后注药。注射完毕腋部可出现一梭状包块,证明局麻药注入腋鞘内,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
第十九页,共四十八页。
第二十页,共四十八页。
经锁骨上法臂丛阻滞术
第二十一页,共四十八页。
一)病人取仰卧,头转向对侧,肩下垂,患肢贴向躯体。术者面向病人。嘱咐病人一旦出
现放射异感时,立即告诉术者,但不能任意转动头部。
(二)在锁骨上缘的中点部位,认真摸清锁骨下动脉的搏动点。以此点为准,、上1 cm处做好标记,即为穿刺点。如果恰好有颈外静脉通过此点,将穿刺点稍向外移。
第二十二页,共四十八页。
(三)先作皮丘。术者左手食指按住锁骨下动脉,右手持连接1 ml 注射器的22号注射针,
刺入皮丘,而后向内、下、后方向缓缓刺入1~ cm(其方向相当于指向第三胸椎椎体)。针
刺入过程中一旦出现异感,表示针尖已接触及臂丛神经,应稳妥地固定好针头,抽吸证实无
血或无气后,缓缓注入麻药,注药中需随时做抽吸试验。
如果在刺入过程中遇到骨质,即为第一肋骨,随即可将麻药注在第一肋骨面上,而不必勉强寻
找异感,否则胸膜、肺组织或大血管损伤的机会大增
第二十三页,共四十八页。
(四)注药后5~20 min内,如果病人出现下列征象:患肢麻感,表浅静脉扩张,皮温上升 ,患肢上举费力,痛觉明显减退者,表示麻醉已成功。20 min 后仍无上述征象者,表示麻 醉失败。
(五)手术时间长,当麻醉作用接近消失时,可再次阻滞臂丛神经。方法如下:暂停手术,
将患肢贴向躯体,术者站在病人的头侧。穿刺点进针方向及深度同首次阻滞,缓缓进针,不 必寻求异感,当触及第一肋骨后即注入2%利多卡因10~15 ml。麻醉作用可在5 min内完全。注意随时做抽吸试验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八页。
了解
喙突下阻滞
喙突下2cm 向足侧向外向后进针,出现两次落空感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并发症
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多见于锁骨上、肌间沟或锁骨下入路阻滞,喙突下阻滞偶尔也可发生,系穿刺针刺伤胸膜及肺,空气进入胸腔引起,病人常伴有疼痛或轻咳征象,多数于术后4~6 h内逐渐感觉呼吸困难,X线检查可确诊气胸。刺伤胸膜小、胸腔进气少,病人呼吸困难轻,一般可自愈;同时刺伤胸膜和肺者,胸腔积气逐渐增多,肺脏可压缩至一定程度,呼吸困难症状急转明确,需要紧急胸腔穿刺水封瓶引流处理
第二十七页,共四十八页。
第二十八页,共四十八页。
.2 比邻神经阻滞并发症
多发生于肌间沟和锁骨上入路法,其它入路很少发生,常见的有颈交感神经阻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演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